媒体报导 | Harris Fraser
媒体报导
2021年05月18日
星岛日报: 中港美市场,领军企业有何不同?

近日笔者在看大型股时,就着中、港、美三个市场,做了些比较,三个市场的代表企业各有不同,在本期,笔者也罗列一下不同市场的领军企业是哪些,算是以管窥豹,分辨不同市场的特色所在。

我们可以先看我们的港股主场。在港股,市值头十大的公司为腾讯、阿里巴巴、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平安、美团-W、农业银行、友邦保险、中国银行。如果用国际通行的全球行业分类标准(GICS),头十大港股中有七家是金融板块企业,两家是非核心消费板块(美团及阿里巴巴),一家是通讯服务(腾讯),简要而言是金融多,科技和消费少,在港股中市值首屈一指的这么多是周期性企业,也难怪港股经常被诟病有波幅,没升幅了。

而就A股,市值头十大公司为,贵州茅台、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五粮液、宁德时代、中国中免、海康威视、海天味业、迈瑞医疗和美的集团,十家中,核心消费占三家,非核心消费占两家,金融占两家,工业、医疗和资讯科技各占一家。消费明显占多数,而这其中,主要就是酒(茅台和五粮液)、酱料(海天味业)、家电(美的集团)和免税店(中国中免),是好公司但主要市场困在国内,未能迈步走出去(美的集团相对较好),行业天花板相对容易想象得到。

而就美股,市值顽十大为苹果、微软、亚马逊、Alphabet、脸书、巴郡、特斯拉、阿里巴巴、Visa和摩根大通,十家中有三家是做资讯技术(苹果、微软、Visa) ,两家是做通讯服务(Alphabet、脸书),三家是非核心消费(亚马逊、特斯拉、阿里巴巴),两家是做金融。做科技的本身固然多,做非核心消费的,科技成份也是极重,而且上述十家最少有六家可以被称为「改变世界的公司」,这便难怪美股总是相对风光了。

中港美市場,領軍企業有何不同?

栏名:理财有道
作者:晋裕环球资产管理投资组合经理黄子燊
刊出日期:2021年5月18日
 

媒体报导
2021年05月14日
香港财经时报: 恒生指数改革 后市影响一文了解

【恒生指数改革】近日港股市况明显相对较差,不少战友均无心恋战,部份更套股买楼(就我们对楼市的观点,可参考我们去年年中我们于本栏发表的文章:《香港楼市展望(二)香港楼价中线将继续升!》,笔者也在此不赘了。在本期文章,主要打算和大家分享,恒生指数将要实行的优化改革将会如何影响恒指表现。

留意5月21日恒生指数季检结果 

恒生指数公司早前于3月1日时公布恒指改革咨询结果,而在5月21日,则会是改革后首次宣布季检结果,有关改动则将于6月7日生效。那到底恒指的改革,发生了什么大变化,以至值得我们一提呢?

如果要简单概括这次恒指的优化改革,笔者会简单概括为变革后的恒生指数「更多元、纳入速度更快」。

恒生指数成份股最终增至100只
在「多元」方面,就著成份股数目,新的机制下,成份股数目由现时的55只,将会增加至2022年中之前的80只,最终目标则是增加至100只。

而为避免香港公司于指数中的占比被摊薄,其数目会维持在20至25只。指数也会从原先的由四个行业组成变化成由七个行业组成,而选股方法则是按七个行业组别选出成份股,并确保于七个行业中的市值覆盖均不低于50 %,从而令指数成份实现更均衡的行业分布。

上市历史要求有所放宽
同时,就成份股的权重上限,由原先的普通股票上限为10%,同股不同权或第二上市上限为5%,改为所有成份股的权重上限划一为8% 。

而在「快」方面,上市历史要求亦有所放宽,由市值全市场排名前的才可以三个月上市历史便纳入,变成公司只要是恒生综合指数的成份股,则只要有三个月的上市历史便可纳入。那有关优化落实了后,对恒生指数接下来会有何影响呢?

友邦、腾讯及汇丰占比减少
首先,最明显的是,至执笔日,友邦保险(1299.HK)、腾讯控股(0700.HK)及汇丰控股(0005.HK)于指数中的权重均高于8%,分别是10.27%、9.2%及8.3%。

恒指改革后,有关股票于指数中的比重便要减至8%,一些被动追踪恒指的资金可能会流出有关股票,影响短期股价表现。

成长股成份会加重

其次,就指数整体而言,改革后的新指数(以下简称为恒指80)周期股成份会减少,而成长股的成份则会加重。就着周期性板块,原有恒生指数中金融板块占比达40.3%,地产板块占6.7%,两者加起来已占了恒指约47%的比重,令恒指的表现长期停滞不前。

而在新的恒指80中,信息科技板块的比重会由26.9%升至28.6%,消费板块比重会由10.4%升至14.2%,医疗保健板块会由4.6%升至7.4%,三者加起来已经占恒指80的比重超过五成,令日后的恒指80新经济占比更重。

恒生指数料有波幅冇升幅

而且日后纳入速度远快于现在,一些新经济公司,只要上市历史足够三个月,便可以纳入恒指80中,预期将有机会令指数摆脱长期「有波幅,冇升幅」的困境。

最后,新的恒指80估值中枢预计将会有所提升,令恒指能脱离于全球指数中长期处于「估值洼地」的状态。

吸引追求成长的资金投入

由于恒指80纳入了更多的新经济企业,整体成长性更佳,根据恒指公司的估算,恒指80的市盈率,相对于现有恒指,预料将有3x至4x的提升,而由于恒指的成长性更重,预期将能吸引更多追求成长的资金投入,令其长线表现有所提升,这对香港的指数投资者来说,未始不是个福音了。

来源: 香港财经时报

 

媒体报导
2021年05月13日
东网: 黄子燊: 股海赚钱难过楼市有因可循

近月港股表现整体乏善足陈,操作难度有所提升,相信在场内的战友都会感受得到。而同一时间,本港楼市又有重燃迹象,似乎正重拾上升动力,离历史高位只差一步之遥。笔者近日跟朋友讨论,发现普遍朋友在港股赚钱,远较在港楼为难,大家倾谈后理出了一些平常比较少提及的原因,亦在此抛砖引玉分享一下。

第一个原因和投资品对经济的重要属性有关。香港是属于土地财政,政府收入不论是卖地还是印花税,均是与土地相关的项目。香港表面上是奉行低税制,但实际上公共财政上是透过土地征收间接税,故此地价对香港政府收入极为重要。另一方面,楼市对经济亦十分重要,一旦楼市下行,经济便会被严重拖累,香港1997至2003年的经济衰退,和房地产泡沫爆破有直接关系。正是由于房地产对经济的重要性,作为土地供应最大掌控者的政府,任何和土地有关的政策,均须要谨慎行事,以免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可能情况下,亦要避免作出任何令楼价大跌的行为,以免影响经济。一旦楼价大跌,政府甚至会减少土地供应来救市。在这情况下,香港楼市有着掌控土地供应的政府呵护,投资者赢面自然比较高。

而就港股来看,对本港经济的影响一来远少于楼市,二来股票市场的作用是为企业定价及融资,股价因为业绩,或因供股集资而下跌,都是正常市场行为,政府和企业管理层既没理由阻止,即使想阻止也阻止不了。股票投资者只能凭自己实力去赚钱,不论输赢贵客自理,自然较难赚钱了。

第二个原因和投资品的买卖特征有关。在香港,大部分的物业购买者主要是购入物业来满足自住需求,投机需求相对占少数。在这情况下,每个物业均是「有入冇出」,投资者买了后,不会轻易言卖,天然地造成「货源归边」,物业价格自然易升难跌。而就股票,其买卖特征和买入自住物业「有入冇出」正好相反,一般投资者如果不是经营者,买入股票只为赚取资本增值,预期价格有下跌趋势,便会减持甚至全部变现。这和物业买卖的天然特性是「货源归边」相反,股票天然特性是「有入有出」,升时一窝蜂买,跌时一窝蜂卖,加上贪婪和恐慌的心理,往往会令投资者买在高点,卖在低点。以上两个原因加起来,在港股赚钱,自然相对难于楼市了。

来源:东网

 

媒体报导
2021年05月11日
星岛日报: 科网板块料受压只宜观察未宜买

港股近期市况,去年热炒的科企板块可谓均寸步难行。表面原因相对容易解释,就是去年大量资金追逐科企板块,令其估值偏高,加上种种外缘因素如债息上升、反垄断法为科企带来负面影响,加上目前经济复苏,资金转往追逐受惠于经济复苏的旧经济股,令科企股价因此受压。

但如再进一步去想,科企板块估值本身固然不低,部份甚至难以估值,这确是事实。但去年赛道较估值重要几乎是所有在科网板块赚钱的投资者均具有的信念,如没有有关信念,可能去年未到年终便提早离场,少赚了不少。而所谓反垄断法令经营环境恶化,则是去年底时已知道的消息,一样无碍科网板块今年于二月中时创新高。而就债息上升,确是科网板块调整的直接趋化剂,但如果债息对科企估值如此重要的话,债息升势近期已有所放缓甚至回落,中概科企也应有所反弹,但实际上不论是在港还是在美上市的科企依旧一路向南,则可知道债息也并非关键因素了。说到底,不论是于港美上市的中概科企,目前股价均一蹶不振的原因,笔者倾向从预期角度解释,而非价值毁损角度解释— 由于早前热炒的股票,基本面本身没有问题,只是从高位跌下来后,迟迟未能重拾升轨,投资者预期向上动能丧失,不想再持有损失机会成本,便持续平仓,早前的买入者现在变为卖出者,便令股价一路向南了。

经过过往两个月,科网板块价格受压以至下跌的预期似乎已经完成,但由于并没有出现价值毁损,我们认为有关板块是值得持续观察,且候低买入,不应全面舍弃,但此刻并非买入时机。而就旧经济及顺周期板块,虽然根据过往经验,长远创造价值始终有限,但由于短期正在上演重新定价的行情,如要提升组合短期表现,相信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获利来源了。

星島日報: 科網板塊料受壓 只宜觀察未宜買

栏名:理财有道
作者:晋裕环球资产管理投资组合经理黄子燊
刊出日期:2021年5月11日
 

媒体报导
2021年05月04日
iMoney:MPF高手林伟雄谈后生仔理财:先保障后才去想投资

香港生活成本高,百物腾贵,楼价更是冠绝全球,不少「90后」或「00后」的年轻人刚投身社会,可能面对入不敷支的情况,有些更成了「月光族」。

香港生活成本高,百物腾贵,楼价更是冠绝全球,不少「90后」或「00后」的年轻人刚投身社会,可能面对入不敷支的情况,有些更成了「月光族」。年轻人如何于数十载的「打工仔」生涯中做好理财,从而达致财务自由之路?投身社会逾25多年、持有逾150万元强积金资产值的晋裕集团投资研究部董事总经理、首席运营总监林伟雄,认为年轻人的理财计划中,最基本一定要买保险,才去想投资,建议投资初哥可买入ETF或基金等。

年轻人刚投身社会,找到人生第一份全职工作后,意味其正式开展独立理财之路,如何将收入合适地分配在个人消费、家用、储蓄及投资等,是一门颇深奥的课题。于职场打滚逾25多年的林伟雄,2000年起加入晋裕集团,一直为公司的私人客户和企业员工提供投资组合建议,是位资深的理财专家。他也曾于多间知名国际金融集团工作过,包括美国银行、摩根士丹利、新西兰储备银行及DF Mainland证券等,从事衍生工具、对沖基金的工作,对金融及投资市场深入了解。事实上,他来也是位强积金高手,个人的强积金累算权益(即资产值)已突破150万元,是香港少有的「强积金百万富翁」。据求职网站JobsDB去年底发表的《2020年大专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于去年8至10月访问了共1,197名本地大学生及毕业生,显示大专毕业生首份工作的平均月薪为16,077元,较2019年16,692元再降约3.7%,连续两年下跌。过去一年多香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意味毕业生要找工作难度更大,就算成功找到工作,工资大有可能较去年水平更低。

楼市造就港人致富

香港百物腾贵,年轻人初出茅芦,月薪只有万余元,要足够支付日常生活开支已有难度,对他们来说,如没有「父母干」,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储钱置业,可能是个遥不可及的任务。林伟雄也认同,现今世代年轻人要累积财富,难度绝对不少,「香港的『70后』、『80 后』,很多财富累积都是来自香港楼市,过去多年来香港楼市升幅基本上是『未停过』,买楼是一项杠杆投资来的,如果你早年买楼,可以将你的财富增长放大了很多倍,我相信买楼是过去数十年香港人累积财富的主要来源。」 「就是以上原因,现在的『90 后』,或千禧世代的年轻人难以买得起一层楼,也觉得搵钱十分困难。」但林伟雄认为年轻人也不是没有赚钱机会,「其实在过去半年,如投资新股或新经济股,当中也有很多倍升股,如比亚迪(01211)过去一年累积升幅也有一至两倍,因此我觉得市场不是完全没有搵钱机会,最重要是看自己有没有做功课,有没有用心去做。」

投资篇 

年轻人的理财投资之路举步维艰,林伟雄对他们有何建议﹖ 他指可先由较浅白的方式出发,「以一个较简单的理财理论,你可以将自己的工资,先撇除个人主要开支及家用后,如衣食住行等,就可以将余下资金的30%至50%,投放在长线投资计划上。再剩下的金钱,可以作现金储备或者作出短期投资,如前几个月新股畅旺,或遇上腾讯跌至吸引水平,也可动用这笔资金入市。」 
年轻人计好数、决定进行长线投资,应先要避开高风险的投资。「老套说句,财不入急门,千万不要炒轮,如果输钱的话,当中涉及的下跌空间可以很大的,情况跟到赌场『赌大细』没有分别。我觉得年轻人应该学懂投资的基本功,先可以小注投入市场中,用真金白银投资的话,你赚的或蚀的经验一定是最深刻的。」 
林伟雄表示,年轻人开始进行投资时,一定要量力而为,其中以月供股票方式投资较为稳阵。「每个月定时定额去作出长线投资,可以养成自己的纪律及投资习惯。」他续称,以月供股票的形式买入股票,是一个最「懒人包」的投资方式,「你可以在不同时段身上投资入市,无论是熊市牛市也有入市,用时间帮你分散风险。」 
不过以上方式要有两大注意点,先决条件是要长线投资,「如你希望用3个月至6个月的时间去投资,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投资成本法,也不能发挥好的效益,这个方法时间要长,效果越好。」另一方面,是要买入具前景的行业去投资,有长胜的动力,「有买贵无买错」,也紧记不要买入夕阳行业的股份,股价可能一直会走下坡。 
但一些对股票亳无认识的投资初哥,林伟雄建议可以作出更分散的投资,如买入ETF、基金等。如何在一众ETF或基金中作出投资选择,他认为最重要是知道自己买入了什么的资产,「最好是很容易透过不同的媒体报道和市场资讯,得知自己的投资回报是怎样,如果在这角度上,最简单的是购入恒指、科技指数的ETF,如南方东英(03033)就是其中一款。同时年轻人也可留意增长型的ETF,如投资在新经济、科技等行业的ETF,以上行业仍是未来五至10年的大趋势。」 
至于买入基金的好处,是可以变相涉足投资多个国家的资产,「如你买入一只科技股基金,就不会只投资香港股票,可能投资在美股,例如亚马逊、微软, Facebook等,涉猎更阔。」

iMoney:MPF高手林伟雄谈后生仔理财:先保障后才去想投资

保险篇

很多人年轻人可能觉得自己仍年轻,身体很好,没病没痛,不需要买保险,但林伟雄认为年轻人有需要趁后生买保险,最基本一定是先想自己的保障,有闲钱才去想投资。「以一个理财金字塔来说,其实最底层是保障,有保障的话,之后才去想投资,最顶的一层才是投机。始终你没有保障的话,你就是生活在一个风险当中,如你抱着侥幸的心态,经常认为不会遇上,事实上你有机会遇到的不只是急性疾病,也有可能遇上意外,因此你应该有保障。」
「后生仔可能认为自己的经济能力不高,但你有没有想过自己的父母,未来你就成了他们一个重要的经济支柱,因此当中有很多考虑,所以我觉得就算你买入的银码不大,怎样也要买入一份医疗保险。 」医疗保险的话,他建议如手头资金不多的年轻人,不一定要购入附设门诊保障的医疗保险,「因为连门诊保障的保险相对较贵,你要买入可以应付入院或有大病痛的医疗保障。」
不少公司为员工购买医疗保障,有些年轻人觉得有公司这份医疗保险保障,就不需要自己额外买医疗保险,但林伟雄却不认同这看法。「你要想的,是你今天在这一间公司工作当然没有问题,但如果万一你在转工期间『出事』;又或者是你日后的身体状况有问题时,你将来再为自己购入一份个人医疗保险就有问题,因为既有的疾病是不受保障的,如你心脏有问题,保险公司就会不保障心脏的疾病,就较麻烦了。」
人寿保险的话,是一种十分普遍的保险产品,目的是在投保人身故后为他的家人(或指定受益人)提供财务保障。一般来说,购买适当的保险,特别对一些经济上需要支持家庭或有债务负担的人(例如按揭贷款),是有其好处。林伟雄表示,不少具储蓄成分的人寿保险保费相对较高,建议年轻人可买入一些「纯人寿」的保险计划,「即是你身故才有得赔那些,如年轻人购买的话,价钱十分平。」

MPF篇

年轻人一踏入职场,就开始了供强积金的生涯,每个月也要为强积金供款。强积金是打工仔退休资产的一部分,如何为其选择投资组合十分重要。强积金的提取年龄一般是65岁,年轻人的投资期长达30年至40年,有较长时间抵御市场的短期波动,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高,可以考虑选择较进取和风险较高的强积金基金,例如股票基金或股票比例较高的混合资产基金,以争取资本增值。反而言之,如果已达中年,距离退休的时间逐渐缩短,由于投资期较短,便应逐步减低股票比例,增加债券或其他低风险资产的比重,以降低风险及锁定多年来已累积的强积金。
年轻人在强积金投资组合的比重中,股票部分应占比多少﹖ 林伟雄提出名为「100法则」的投资理论,「就是你持有股票的占比,是将100减去你的岁数,如你今年30岁,用100减30便得出70,你就可投资70%资金在股票上,其余30%可投资债券或其他较低风险资产;如你今年60岁的话,你最好用40%资金去投资股票。」

532投资方式管理MPF

林伟雄强调,以上方法只能作粗略参考。他表示,MPF一般要65岁才可以取得到,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他在MPF上有逾40年的投资时期,当中一定经历了牛市熊市,因此可挑选较高风险的基金,股票类别较适合。不过,市面上强积金可投资的组合选择不多,「基本上连科技股类型基金也没有,主要以地理位置去分类,如美国股票基金、中港股票基金、大中华股票基金、亚洲基金等,只有一两间是有韩国、新兴市场等基金,全是大路的基金。」
「我会采用532的投资方式,现时我建议年轻人最大份的投资,可放在环球性投资基金(即约五成),包括欧美的基金,另外三成为投资亚洲基金,另外两成就是投资中港基金,全是投资股票,没有债券,其实年轻人是不需要投资债券,除非你很保守,作为年轻人全攻型也是没有问题的。」
他又指,如年轻人完全没有时间去研究应该买入那地区的基金,可考虑买入「目标日期退休基金」(Target Date Retirement Funds),目标日期基金的名称为基金到期的日期,通常为投资人预期退休的年份,如2029年、2039年、2049年等。不同的目标日期可以为不同的年龄族群,量身打造适合的退休投资方案。「如你在1985年出生,预计在65岁,即在2050年退休,可拣2050年基金,如我预计在15年后退休,现在拣的就是2035年基金。」
林伟雄是位MPF高手,持有逾150万元强积金资产值,究竟他如何做到﹖ 他表示全靠自己幸运地避过多次港股跌浪,于股市大跌前成功将资金由股票转到其他低风险的基金中。
「在2015年『港股大时代』时,我当时觉得港股急升,并没有基本因素支持,泡沫很大,毅然将港股的投资部分全拨入债券基金,最后庆幸自己避过港股跌浪。」同时,自积金局推出强积金可扣税自愿性供款(TVC)后,林伟雄将部分强积金放在自愿性扣税供款,以减低税务负担。
林伟雄多次靠及时调整基金组合避过跌浪,成MPF高手,但他认为初出来社会工作的年轻人并没有需要跟从他的做法,「打工仔只工作了一、两年的时间,每月供款只得月薪的10%,一年后你的MPF可能只储到一万多元,两年后只有二万多元,就算是股灾来临,基金很少跌幅逾10%;就算是跌10% ,你的损失也只是2,400元,因此不太需要在跌市作出避险。不过,当你工作多年,MPF 累积到10余20万元时,你就有需要为你的MPF避险也不迟,如你有15 万元,股市下跌10%的话,你的损失就有15,000元,不是小数目。」

iMoney:MPF高手林伟雄谈后生仔理财:先保障后才去想投资

来源:iMoney

iMoney:MPF高手林偉雄談後生仔理財:先保障後才去想投資iMoney:MPF高手林偉雄談後生仔理財:先保障後才去想投資iMoney:MPF高手林偉雄談後生仔理財:先保障後才去想投資iMoney:MPF高手林偉雄談後生仔理財:先保障後才去想投資

媒体报导
2021年05月04日
大公报: 银行板块点评: 富国多赚六倍受惠经济复苏

因为作出较少贷款拨备,富国银行(WFC)今年首季盈利按年大升逾6倍,而拨备较少反映银行看好信贷前景。

事实上,在强劲经济复苏下,银行股表现应该更理想,主要因为银行业属于周期股,而传统上在经济转好期间,周期股表现往往较佳,原因包括:一、银行是「百业之母」,受惠企业信贷需求增长;二、富国银行的银行业务占总收入约80%,当中的存贷业务将能够受惠于美债息率上升,部分经济学家也开始预期美联储或会在今年底前缩减购债规模,或令加息时点提前。

投资风险方面。银行股都对息率变化敏感。若果利率大幅回落至零水平,将对银行股带来一定影响。另外,就是坏账问题,于过去十多年超低利率的背景下,养活不少高负债的所谓「僵尸企业」,倘若再次出现信贷危机,或令银行的呆坏账拨备增加,影响盈利表现。

由于今次经济复苏周期仍有一段路要行,长则有可能一至两年或以上,因此相信银行股包括富国银行都仍有一段升浪。目前富国银行估值约1.1倍市账率,在5年平均值以下,作为中长线投资,现价买入仍值得吸纳。

来源:大公报

 

媒体报导
2021年05月04日
星岛日报: 为什么一般投资者买楼赚钱较买股容易?

近月港股表现整体乏善足陈,操作难度有所提升,相信在场内的战友都会感受得到。而同一时间,本港楼市又有重燃迹象,似乎正重拾上升动力,离历史高位只差一步之遥。相信大家和笔者一样,均观察到身边大部份朋友,通常买楼赚钱较买股票赚钱容易,到底背后有什么原因呢?

这次先谈第一个原因,就是投资品属性。投资品属性包括了投资品的重要性、买卖特征等。就着投资品的重要性来说,楼市在全球不论哪个经济体中,均有重要的地位,一旦楼市下行,经济便会被严重拖累,美国的次按危机、香港97-03的经济衰退,均是由房地产价格下跌引起。正由于房地产对经济的重要性,政府自然对其百般呵护,而政府又是土地供应及货币政策的最大掌控者,政府有意愿、有能力去托市,楼市自然易升难跌。而就买卖特征方面,经济体如香港,物业主要是用来满足自住需求,投机需求相对占少数。在这情况下,每个物业均是「有入冇出」,投资者买了后,不会轻易言卖,天然地造成「货源归边」,也是令物业价格易升难跌的原因。

相反,就着股票,一来股票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远少于楼市(美国不是,但香港确是如此),政府没意愿托市。另一方面,股市的作用是为企业定价及融资,股价因为业绩,或因供股集资而下跌,都是正常市场行为,政府更没理由阻止。而就买卖特征方面,股票和买入自住物业「有入冇出」正好相反,一般投资者如果不是经营者,买入股票只为赚取资本增值,预期价格有下跌趋势,便会减持甚至全部变现。这亦和物业天然特性是「货源归边」相反,股票天然特性是「有入有出」,升时一窝蜂买,跌时一窝蜂卖,加上贪婪和恐慌的心理往往会令人买在高点,卖在低点,买股赚钱自然相对难于楼市了。

為甚麼一般投資者買樓賺錢較買股容易?

栏名:理财有道
作者:晋裕环球资产管理投资组合经理黄子燊
刊出日期:2021年5月4日

媒体报导
2021年04月30日
经济通: 经济增长周期下的「四维选股」

《宏策俊见》上期提及在经济增长期中,长期利率向上,受惠经济复苏的周期股表现往往更佳。到底在运用「四维选股法」时可否同时考虑周期股呢?答案当然是可以,尽管「四维选股」的核心理念是要挑选那些仍然处于自身增长周期的企业,但这些股票与周期股是没有冲突的,所以在应用「四维选股法」时可多加考量周期股的特性,最理想是两者能结合,而改善型选股也能配合受惠经济改善的周期股。

周期股受惠经济复苏

如根据MSCI周期股指数的定义,属于周期股的板块有可选消费、金融、房地产、工业、资讯科技、原材料和通讯服务;而非周期股,即称为防守股则有必需消费、能源、健康护理和公用事业。在正常情况下,当经济持续增长,个人收入与个人支出均得到提升,而社会整体投资也会增加,这将利好企业盈利前景。而在美国增加基建拨款的背景下,基建活动将会推动工业需求及利好工业股;同时也能拉动原料需求,令原材料价格上涨并利好资源股。除此以外,长期利率也往往在经济复苏周期中上升,利好传统银行的存贷业务,配合信贷环境转好,各类企业纷纷增加信贷规模,这也会利好「百业之母」的银行业。

周期股较易在改善型选股名单出现

由此可见,以上提及的企业盈利展望将出现改善,而这些股票名单很大机会在「四维选股法」中以改善型选股的姿态出现,同时部分周期企业的潜能也有机会因此而散发出来,继而形成了新的「四维」选择。至于「改善型」选股的转换速度将较其他三个维度为高,这主要是因为「改善型」的改善期仅属小型周期,而企业盈利的小型周期转化速度较快,最终导致组合内的周期股倾向出现较快的转换率。

科技股既是周期股亦是增长股

虽然「四维选股」以挑选增长股为主,但周期股与「四维选股」也没存在相冲的情况,所以在运用选股原则时,两者特点可以结合。例如,本身科技股是周期股之一,而科技股又多属于新兴产业,绝大部分科技企均处于其自身的增长周期,因此有不少科技股均同时具备周期股与增长股的因子。而目前科技股也是相对理想的选择,因为不论是经济增长或衰退,这些企业也处于现今世代的科技行业增长期,盈利仍存有上调的空间。故此,在经济增长时期挑选科技股将可视为对其盈利增长更有信心的选择。

部分周期股须以短线部署

事实上,不是所有周期股均能完全配合「四维选股」的条件,例如有不少金融及消费股均已过了自身的最佳增长期,因此未必能够成为「四维选股法」中的核心选择。但从短期看,这些板块仍有可能在「改善型」选股中出现,因为只要这些企业盈利前景能出现短期改善周期就可以作为「改善型」选股,不妨考虑以较短线部署「四维」周期股。

只要配合「互联网」也能转化新经济

然而,不一定是金融与消费股就是传统行业,就是没有增长前景,其实一般只要配合「互联网」就可以转化为新经济了,互联网金融或互联网消费都是其中的例子。因为一般能应用互联网的企业也属新经济,而且技术含量也较高,将有较大能力追赶科网时代的进步速度,所以「互联网」企业存在较高的生存与成长能力。例如虚拟银行就是结合互联网与银行服务的企业。不像传统银行,它们几乎不用设立实体分店或实体营运地点,所聘用的员工数目也能相应减少,因此能很大程度地降低营运成本。此外,这些虚拟银行一般由科技公司设立或参与营运,背后具有相当高程度的技术支援,往往在手机或网页界面的功能与用户体验也较佳。因此,一般只要是能配合「互联网」的企业,即是原本是传统行业,也能转化成具备持续增长能力的新经济企业。

总括而言,周期股在经济改善时的表现较佳,但对「四维选股法」则没带来冲突。如处于经济增长期,在运用「四维选股」法时加入周期股作为考量,将更能提升选股质素。

来源:经济通

 

媒体报导
2021年04月27日
星岛日报: 面对风险,一般投资者应「对冲」还是「减仓」?

由于各种反向ETF 的盛行,令「对冲」成本大大减低,故此本次也借机谈谈个人对「对冲」这手段的一些想法。

「对冲」(Hedging)按照投资者及理财教育委员会网站的定义,是用作减轻风险的防守策略,方法是作额外的持仓以抵销原有的持仓所带来的风险。「对冲」固然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能使用的工具和方法有很多,从期指、期权,到上文提到的反向ETF 均有,而不同的工具和策略对整个组合的具体影响也有所不同,例如用期权对冲,是运用其高杠的特质,以有限注码去达到对冲的目标,但相对难以操作;而以反向ETF 进行对冲的话,则虽然占用资金占组合比重会较高,但计算风险曝险等相对容易操作。但本次主要想谈的,不是不同对冲方法的分别,而是笔者为何倾向认为一般投资者减仓胜于对冲。

在笔者角度,个人认为一般投资者最大的优势在于,与机构投资者相比,一般个人投资者的仓位相对不大,也不像机构投资者般有现金水平限制,因而部署可以相对灵活。而一般投资者也应该善用有关优势— 如果担心持股价格会下跌,那相对做对冲而言,更简单直接的方法应为减仓。这一方面符合在投资中颇为重要的KISS 原则(Keep it simple, stupid),另一方面,一般投资者既不用面对机构投资者有关现金水平的限制,也由于组合金额不是太大,在市场上转身并不困难,如果是担心股价会下跌,那简单将持仓水平调低,已能有效减低价格风险,而由于转身容易,即使看错了要追回股票,也是一天内可以做到的事,那便可以避免将事情简单复杂化,令组合不会因为过度对冲,而承受原先不想承担的风险了。

面對風險,一般投資者應「對沖」還是「減倉」?

栏名:理财有道
作者:晋裕环球资产管理投资组合经理黄子燊
刊出日期:2021年4月27日

媒体报导
2021年04月20日
星岛日报: 息率近两成的华融短债为何值博?

我们上周在不同平台,均曾指出华融的短期债(主要是今年6月3日到期的)具有一定值博率。由于周末银监发声表明中国华融流动性充裕,有关债券的价格也有所回升,从上周的80多元升至执笔时的约96元。但其于明年4月到期的一只债券,现时孳息率的交易区间还在14.5%至19%,有一定值博率,在考虑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后,不妨留意。

简要而言,市场人士对有关债券抱有戒心,主要原因是中国华融(HKEX:2799)于4月1日时宣布延发业绩,同时传出华融集团有机会进行重组,一旦重组,或令(i)境外美元债券的担保人华融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被卖走,令到境外美元债券的违约机会增加;同时,大家亦担心(ii)由于财务及政治原因,一旦出现违约事件,纵使已有维好协议(Keepwell Deed),华融集团亦有可能拒绝为境外债券承担债务,令境外美元债面临的风险更高。

但我们认为,华融的短债(意指一年内的债券)违约机率相对低的原因有二:(i)华融国际预期有能力及意愿履行担保协议;(ii)预期中国华融将会履行维好协议。就(i),我们认为华融国际持控华融于境外的核心业务,属于华融集团境外重要的子公司,尤其是华融国际牵涉到大量境外融资,中国华融母公司将其剥离将影响集团获得境外美元的能力;加上华融最近的发债文件上,亦曾指出华融国际为集团的核心子公司,因此该公司被剥离机会相对较低。而就(ii),简要而言,中国华融对债券出具了维好协议,此协议虽无法律效力,但亦是会尽力协助子企营运还款的公开承诺,如果中国华融作为央企尚且不遵守维好协议,对中国境外美元债市场冲击将会极大,相信中央应不乐见。在此情况下,预期为了维持金融稳定,华融短债违约机会应相对低了。

息率近兩成的華融短債為何值博?

刊出日期:2021年4月20日(星期二)
栏名:理财有道
晋裕环球资产管理投资组合经理黄子燊

 

Subscribe to 媒体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