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 | Harris Fraser
媒體報導
2021年08月23日
香港財經時報 - 恒大債券|從困境中脫身的華融為中國恒大帶來甚麼啟示?

如讀者還有印象,或會記得筆者在4月中時,在華融債券大跌後,曾指出華融短期債(於今年6月到期)的值博率相當高,值得考慮買入。最後有關債券亦成功償還本金,為有買入的投資者於兩個月內帶來超過15%的絕對回報。

中國政府處理中國華融的手法

而在有關債券償還本金後,我們仍繼續關注華融事件,因為我們相信中國政府如何處理中國華融的手法,將有助推敲出其對金融風險接受程度的底線。我們亦根據著有關的理解,於6月時明確地提出了「短期內不再沾手恒大債券」的觀點,從而避過了恒大其後債價的大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早前文章:【雖然不認為恒大債券會違約 一個原因 短期內不會再買恒大債 | 投資筆記】

華融事件有新進展

而在本星期,華融事件有了新進展。於8月18日,中國華融(HKEX: 2799)於港交所刊發公告,指中信集團、中保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中國人壽、中國信達及遠洋資本等將對其進行戰略投資,於同日亦刊發盈警,指2020年度淨虧損將達1,029.03億元人民幣。

戰略投資實施有效補充公司資本

同時,中國華融亦表示,如有關戰略投資獲實施,將有效補充公司資本。其亦表示沒有計劃進行債務重組,同時為未來到期債券的兌付已做了充足準備。華融2022年4月到期的債券,目前價格已回升至97以上的水平,基本上可說已脫離危險區。

華融與恒大,具有一定關聯性

那華融事件對中國恒大債券有甚麼啟示呢?筆者認為,華融事件為恒大事件發放了偏向正面的訊號。中國華融和中國恒大均屬於會帶來一定程度系統性風險的公司 — 就中國華融,其帶來系統性風險的原因主要是其龐大的體量,及其國有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的身份;而就中國恒大,其帶來系統性風險的原因是其作為中國第二大的房地產商,涉及多家銀行、多個上下游企業及在建樓盤項目,一旦資金鏈斷裂,銀行壞賬固然會上升,與恒大做生意的上下游及買了恒大樓花的小市民同樣會受到牽連。

國內政府不盲目接受「大到不能倒」

如有留意債市的話,應會發現恒大今年的走勢受到華融事件一定程度的影響 — 在6月之前,恒大的債價一直維持在高位,並相當貼近100元的票面值。但在華融事件發酵後,人們開始相信國內政府不盲目接受「大到不能倒」,再加上官媒對恒大系部份企業(如恒大汽車)的批評,及恒大本身資金鏈緊絀令一些零星信貸事件發生,信貸人對恒大的信心於是逐步瓦解,才去到今日的地步。可以說,如果沒有華融事件,令大家對「大到不能倒」的相信程度減低,便不會有其後的骨牌效應發生,恒大也不至於現在的景況。

華融能獲援手,恒大亦有機會獲援助

而如果比較恒大和華融的情況,我們認為國內政府如果會對華融伸出援手的話,其會協助恒大的機會應屬相等甚至更高。就華融的情況,參考其於8月18日發布的盈警,由於其對系內資產進行計提及減值,本年錄得虧損為1,029.03億元人民幣。即使相信其可能因保守原故,趁此次機會過度減值,但減值金額比較大這是鐵一般的事實。

華融資產質素較差 因而有資產減值

在華融資產質素較差,因而有資產減值,加上在前董事長帶領下,曾經在政治上犯忌的情況下,國內政府尚且安排引入中信等戰略投資者去扶一把;則考慮到

  • 在恒大集團資產質素相對不俗,只缺流動性(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國務院會議已將恒大問題定性為「流動性問題,而非資不抵債」);
  • 恒大出現違約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不亞於中國華融;
  • 從整體中國經濟的角度考慮,為恒大提供流動性令其不倒下,對經濟影響遠好於容許其違約被清盤,尤其是中國近期經濟下行壓力亦明顯較大;
  • 恒大在許家印的領導下,基本沒有觸碰過政治紅線,政治處境優於華融(恒大主席許家印在七一黨慶時還被邀請上天安門城樓參與國慶酒會);
  • 恒大目前股價低殘,整家企業市值只是600多億港元(只是華融2020年度所虧損金額的一半),國資出手作戰略投資甚至變成主要股東的成本因此已屬不高,加上其市值低殘是由資金鏈斷裂的恐懼導致,而非資產質素變壞所導致,即使在商言商,入股也不見得是虧本買賣,這也增加了國資出手的可能性。

早前沒有賣出恒大債券 現在會如何選擇?

簡要而言,綜合以上種種因素,筆者認為最近發生的華融事件對恒大而言算是一個正面訊號。雖然筆者管理的投資組合中沒有恒大債券,但設身處地地想,如果筆者還持有恒大2022年3月到期的債券,而早前又沒有賣出的話,以執筆時約48元的報價,加上考慮其所擁有的資產的價值,筆者應會選擇繼續持有了。

來源: 香港財經時報

媒體報導
2021年08月19日
星島日報: 中國經濟轉向德國模式?

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由「學美國」轉為「學德國」,在年中前已聽到一些類似說法。但直到7月黨慶後,當大家看到一系列的政策出台,才明白有關說法並非一個假說,而是有其現實意義。本欄打算分開期數,簡談(i)何謂美國模式,何謂德國模式;(ii)有哪些端倪令市場認為中國正轉向德國模式;(iii)為甚麼中國要轉向德國模式;(iv)有關轉向對投資有甚麼意義。

美國模式與德國模式的分別,從筆者角度,分別可以從實體經濟層面和金融層面去解讀。就美國模式,從實體經濟層面的角度去看,筆者會解讀為經濟引擎「重服務,輕製造」。美國的龍頭巨企,如谷歌、面書或亞馬遜,均是來自服務業,相反,很多製造相關的崗位美國都已外判了給其他國家。而在金融層面,和德國模式不同,美國模式資本市場極度發達,企業融資以直接融資為主,企業直接從市場上透過發行股票或債券去融資,而較少經銀行體系,因此也偏向有利於新興產業發展。

而就德國模式,正好和美國模式相反,「重製造,輕服務」,整個經濟推動的核心在於製造業而非服務業,除了著名的龍頭如奔馳、西門子外,德國還有相當多中小工業企業,帶動經濟增長。而德國的金融體系,亦輔助了這一點,和美國不同,德國的金融體系和中國類似,是主要由銀行主導的間接融資體系,同時,德國政府一方面重視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多於創新性,另一方面也鼓勵銀行與企業發展長遠關係,這便令德國的工業體系有良好的金融環境支撐。

由於經過貿易戰及新冠疫情的洗禮,令中國意識到建立本國完整產業鍊的重要性,再加上種種其他原因,令中國目前的發展模式漸漸由向美國學習轉向向德國學習傾斜。而有甚麼端倪令市場如此判斷,則我們下期再談。

星島日報: 中國經濟轉向德國模式?

欄名:理財有道

作者:晉裕環球資產管理 投資組合經理 黃子燊

刊出日期:2021年8月17日

媒體報導
2021年08月18日
香港財經時報 - 如持有恒大債券 目前該如何自處?投資者要思考3個核心問題

近日筆者不約而同地收到一些查詢,內容是看到筆者早前於6月發出關於恒大的文章,明白筆者並不建議持有2022年3月到期及其後的恒大債券,但由於早前已買下,而又一直未有放售,故此在賬面上有一定虧損,並問及該如何處理。

筆者過往曾面對的類同經歷

筆者回首過往,在北京能源國際(0686.HK)當年還是名為熊貓綠能時,也曾遇上過類似情況。熊貓綠能當時的主業為經營太陽能發電站,政府的補貼是其中一個相對重要的收入來源。然而在2018年5月31日,國內政府突然宣布對光伏發電行業降補貼、限規模,令產業鏈的上下游都遭到血洗。

行業發生大洗牌

下游發電站面對的問題是補貼斷崖;上游面對的是由於裝機量將會有所減少,行業會出現產能過剩,從而發生大洗牌。熊貓綠能屬於下游經營發電站的環節,其債價亦因為有關消息而急挫,情況最壞時債價曾跌至約56.5的水平。但我們當時分析過後,考慮到:

  • 其本身經營狀況
  • 股東背景(招商局背景)
  • 政策的細節(主要對新建電站及上游影響較大)
  • 整體政策方向(支持光伏發展)等

認為違約風險可控,債價跌到如此低是錯殺,應該繼續持有至到期。而最後債券發行人亦不負所望,成功還本付息,並為我們帶來一定回報。

面對債價波動時應如何自處

因此,當碰上債價變動時,如果債價波動異乎尋常地大,投資者便應該重新檢視債券基本面,並判斷應否繼續持有有關債券。以恒大於2022年3月到期的債券為例,即使沒有做持續的信貸基本面監控,在6月初時,發現債價變動較大,便應該檢視基本面,看看是否發生了不利的事情。

筆者當時也做了類似的動作,並於拙欄拋磚引玉地分享了我們為何認為短期內不應再沾手恒大債,有關觀點讀者可參考筆者早前的專欄,在此不贅。

恒大目前的情況和要思考的3個核心問題

那假如當時沒有賣出恒大債券,目前又應如何處理呢?不同投資者的財務狀況不同,難以一概而論,但筆者也嘗試拋磚引玉地分享一下自己的思路,說說如筆者自己有持有的話,會如何思考及處理。首先,在貸款人眼中,恒大目前流動性已顯露出問題,加上官方對恒大態度不太友善,恒大的信心危機已然發生,恒大再融資的成本將會十分高,令其將來的流動性變得更差。

恒大可以賣資產自救

當然,恒大可以賣資產自救,但所有潛在買家都知道恒大急著賣資產,自然不介意等待,看看遲些能以更優惠價格收購恒大的資產。在此情況下,由於流動性會隨著時間枯竭,如果沒有外力(不論是許家印的朋友們還是官方)扶一把,恒大最終走向敗局只是時間的問題。

故此,要考慮的問題是:

  1. 時間上,如果沒有外力扶持,恒大還有多少時間剩?
  2. 恒大的情況,會有外力扶持嗎?
  3. 假如恒大最終真的違約,並削減還款的本金(即 haircut),債券持有人能回收的資金會多於現在賣出嗎?

(1)時間上,如果沒有外力扶持,恒大還有多少時間剩?

就這個問題,由於筆者不是恒大內部人士,故此難有一個確實的答案。但以恒大的體量及累積下來的財務資源,筆者相信能支撐多半年是的機率並不低。當然這也只是推斷,實際上要看恒大在接下來的現金流出在甚麼時候是高峰點、貸款人願不願意為恒大展期等,這應要內部資訊才推斷到整個恒大的償付高峰出現在哪些時間點了。但對離岸債券持有人來說,2022年3月到期的債券已是最快會償付的,因此在時間點上,已相對其他離岸債券安全了。

(2)恒大的情況,會有外力扶持嗎?

就這個問題,私營部門方面,許家印先生固然朋友眾多,找到願意以合理價格接下恒大部份資產的人也不足為奇;然而,筆者近期看到相對正面的訊號是來自官方 — 據報導,主管經濟事務的中國副總理劉鶴在早前於北京召開的國務院會議上,已將恒大問題定性為「流動性問題」而非「資不抵債問題」。

「流動性問題」「資不抵債問題」

據我們的解讀,如果中央定性為「流動性問題」,那意味著只要提供足夠的時間和流動性予恒大,事情即可較圓滿地解決;同時,如恒大並非「資不抵債問題」,意味官方認同恒大資產具有一定質量(最少價值高於負債),在此情況下,國資入場協助解決問題(例如入股甚至收購恒大)便不是浪費公帑,甚至有可能是雙贏局面 — 國資收購了恒大股權,收回了大量土地儲備,同時亦避免了恒大倒下產生的潛在危機。

因此,就問題(ii)的看法,我們並不悲觀。近日看到廣東省政府協調銀行對恒大貸款進行展期,似乎也有協助提供流動性為恒大減債爭取時間(Buy time)的味道。

(3)假如恒大最終真的違約,並削減還款的本金(即 haircut),債券持有人能回收的資金會多於現在賣出嗎?

就這個問題,實際上也不易回答。單看恒大的資產負債表,當然是資產足以抵債,按資產負債表價值清盤的話一定足夠還清所有債券餘額。但世事往往沒這麼簡單,當恒大因還債而要被逼變賣資產時(即 force selling),資產價值能否不用割價求售固然難說。另一方面,恒大到底有多少隱藏的表外負債,作為外人的筆者也說不準。

削減還款的本金

但如果是我個人的看法,加上國內官方摸底後還是定性為不是「資不抵債問題」,筆者會偏向猜測若真的出現 削減還款的本金(即 haircut),還本金額應會高於 60,即現在的賣出價了。

當然,以上筆者的思路只是拋磚引玉的觀點,筆者為客戶管理的債券組合中也沒有持有恒大的債券,只是分享一下如果持有,筆者會如何思考及應對。

孳息率升至達15%

反而我們看到易居一隻於明年4月到期的債券,由於宏觀環境的原因,孳息率升至達15%,屬相當吸引的水平,但我們相信其有能力履約,故此正考慮替客戶加注買入,但就投資有關債券背後的思路,則有機會再另文分享了。

資料來源:香港財經時報

媒體報導
2021年08月12日
星島日報: 持有的債券價格大跌,應如何自處?

近日筆者收到一些查詢,內容是看到筆者早前關於恒大的文章,明白筆者並不建議持有2022年3月到期的恒大債券,但由於早前已買下,而又一直未有放售,故此在賬面上有一定虧損,並問該如何處理。

筆者回首過往,在北京能源國際(686)早年還是名為熊貓綠能時,筆者便曾遇上過類似情況。當時的熊貓綠能主業為經營太陽能電站,然而在2018年5月31日,國內政府突然宣布對光伏發電行業降補貼、限規模,導致整個光伏行業不論上下游都遭到重擊。下游發電站面對的問題是補貼下降;上游面對的問題是裝機量將會有所減少,令行業出現產能過剩和洗牌潮。熊貓綠能由於經營發電站,其債價亦因有關消息而急挫,情況最壞時債價曾跌至約56.5的水平。但我們當時分析過後,考慮到本身經營狀況、股東背景、政策方向等,認為違約風險可控,並值得繼續持有,便持有到最後。而最後其債價亦慢慢修復,為我們帶來不俗的回報。

檢視基本面及機會成本

因此,當碰上債價變動時,投資者應檢視債券基本面,判斷應否繼續持有有關債券。例如在早前出了華融事件,恒大又被官方態度不太友善地對待時,我們已立刻根據基本面的變動,打消了買入2022年3月到期恒大債券的念頭。如果在基本面發生變動之初,投資者趕不及離場的話,其後的行動則要根據機會成本來做決定。比方說現在的2022年3月恒大債券,報價約在50元左右,如現在賣掉,只能收回本金的一半。然而,如果一直持有,投資者要思考(i)假設有 haircut,能回收的資金會否高於50呢?(ii)官方定性恒大事件為流動性問題,會否容許其有一定空間變賣資產,令債務不致立時違約呢?這些都是投資者要自行思考的問題,而答案也人人不同,端看投資者的觀點和功力了。

星島日報: 持有的債券價格大跌,應如何自處?

欄名:理財有道

作者:晉裕環球資產管理 投資組合經理 黃子燊

刊出日期:2021年8月10日

媒體報導
2021年08月11日
Sun Channel:中環財經連線 2021年8月11日

很高興我們的首席投資策略師 陳俊業(Cyrus) 受邀請出席直播節目《Sun Channel 中環財經在線》,分享投資市場觀點!

最近屢見歐美股市創新高,港股表現明顯較弱,下半年我們應該如何部署 ? 再加上科技、醫藥、內房、教育股因中國政策而受壓,究竟應否嘗試撈底 ? 如果想避開政策風險,又有哪些板塊值得我們關注 ?

00:00 即將開始
00:55 節目開始
01:32 恒指
04:49 環球股市
06:57 港股 / 恒指
09:51 國策扶持板塊
11:31 電動車股 / (1211) 比亞迪股份
18:30 新能源股 / 太陽能股 / (3134) 南方太陽能 ETF
27:30 (3868) 信義能源 / (1799) 新特能源
32:47 (968) 信義光能
34:33 科網股 / (700) 騰訊控股
38:14 (3690) 美團 - W
42:07 (13) 和黃醫藥
44:26 航運股 / (1919) 中遠海控 / (1308) 海豐國際

媒體報導
2021年07月28日
大公報:專家推介美股指數ETF/受惠消費复甦 蘋果可低吸

新冠疫情推動宅經濟,儘管疫情大為改善,但在家工作與網上學習已漸成主流,推動作為家用電腦設備及手機銷售品牌之一的蘋果股價持續上升。

事實上,蘋果Mac機的銷售在今年首季的表現強勁,按年增幅達7成。若往前看,市場預期今年蘋果產品的需求仍然強勁。外電報導指,蘋果公司已向供應商下單,要求在今年生產9000萬部新iPhone手機,較以往數代的平均7500萬部為高。此外,從蘋果Mac和iPad推遲交貨時間的消息推算,也暗示了需求大於供應的可能性,這將對未來的業績表現帶來支持。蘋果將於7月27日美股收盤後公佈其第三季度業績,市場關注有關iPhone 13的發布消息。

總結來說,環球疫後消費复甦仍在支撐經濟增長,居家工作趨勢推動蘋果設備需求,加上其市佔率優勢與品牌效應,預期蘋果未來仍有持續增長的動力,因此可考慮作為組合的核心持倉作長線部署。蘋果近期由123美元水平急升至150美元水平,不排除短線出現回吐情況,但作為長線投資選擇,可考慮在現水平逐步建倉,並以120至140美元價位作為短線防守水平。

來源:大公報

媒體報導
2021年07月23日
on.cc - 科網股短線仍受壓 下半年航運股看俏

晉裕環球資產管理投資組合經理黃子燊表示,今個月港股表現相比歐美股市偏弱,甚至落後A股,現反彈約500點,他認為投資者不宜太進取,26,800點有較大支持,高位望28,000點,建議選擇周期性板塊。

科網股周四(22日)回升,他認為短線投資者不宜沾手,尤其是在美國上市後回流的中概股,近期較弱勢,股價走向要視乎投資框架長短,對長線投資者來說,估值是最重要的考慮,部分股份如騰訊(00700)已值得吸納。對短線、持貨一年投資者來說,企業盈利及短期行業景氣度較為重要,監管風暴似乎沒完沒了,料短期板塊持續受壓。

他表示較看好航運股,原因是下半年運費會維持在高位,即使拜登將發布行政命令壓制運費,但實質影響不大。由於中國復甦速度較東南亞及西方國家快,變相中國成為單向出口國家,當一些國家實施封鎖措施,集裝箱經常有去無回,加上外國變種病毒的出現,導致港口周轉及營運效率下降,亦會造成塞港情況。

另外,疫情前上游造船業產能過盛,故前幾年航運公司不再訂船,導致現時缺乏運力,抬高運費,第三季西方國家因不少節日需要增加備貨,令下半年運費維持火爆。

來源: on.cc

媒體報導
2021年07月22日
南方東英: 嘉賓指「南」- 晉裕集團投資研究部 投資組合經理 黃子燊 Steven Wong

很高興我們的投資研究部 投資組合經理 黃子燊 (Steven) 受邀請出席南方東英的節目《 嘉賓指「南」》,分享對投資中港股市的觀點!

今年有跡象顯示中國經濟復甦,但近月經濟增速相比早前有所放緩,而中國各經濟部門的表現又如何? 人行降低存款準備金率以及貨幣供應會否影響中港股市? 就中國目前的經濟預測,投資者應在哪裡尋找投資機遇呢? 那個板塊比較值得關注呢?

00:00 晉裕集團投資研究部 投資組合經理 黃子燊 Steven Wong
01:05 中國近月經濟增速相比早前有所放緩
01:44 中國各經濟部門的增速均有所放緩
02:15 貨幣供應方面,今年貨幣政策屬中性偏緊
03:35 降準對股市刺激作用並不明顯
06:50 當貨幣供應未能跟上GDP增長,股市往往會相對受壓

媒體報導
2021年07月22日
香港財經時報 - 恒大債券跟進策略!雖與廣發行達成和解!但一個理由繼續不買恒大債

在希臘神話中,有一個和奔往太陽的伊卡洛斯(Icarus)有關的故事,很好地反映了內房發展商目前面對的情況。伊卡洛斯是巧匠代達洛斯(Daedalus)的兒子。在代達洛斯為國王建立了一座迷宮囚禁神話中的怪物後,代達洛斯和其兒子反而被國王將其父子囚禁於迷宮中。由於迷宮太精巧,代達洛斯(Daedalus)即使是迷宮的設計者,也無法帶同兒子(Icarus)走出。但最後代達洛斯心生一計,利用散落在迷宮地上的羽毛,用蜜蠟將羽毛固定在木桿上,造成兩對巨大的翅膀,和兒子一同飛出迷宮中。

而在起飛前,代達洛斯曾告訴伊卡洛斯,「不要飛得太高,不然太陽會熔掉由蜜蠟做的翅膀;也不要飛得太低,不然大海的濕氣會沾上羽毛,令你墮落。」然而,在起飛後,伊卡洛斯(Icarus)由於想奔向太陽,愈飛愈高,最終太陽熔化了其用蜜蠟黏成的雙翼,並墮落在大海中。最後其身體在一個島旁發現,這個島因而以之命名,這也是今天希臘伊卡利亞島(Icaria)名字的由來。

恒大集團,以至各家內房發展商,就像是故事中的伊卡洛斯(Icarus),最理想的狀態,是槓桿不要太低,以至沒有增長;同時槓桿也不要太高,令其風險過大。國內政府的種種舉措,如三條紅線等,則像是故事中越發熾熱的太陽,令槓桿太高的發展商如恒大感覺愈來愈搖搖欲墮。

恒大近日正處於多事之秋

我們知道,在眾多中資離岸美元債中,恒大集團是其中一隻最受關注的債券。其2022年3月23日到期的離岸債,目前的最差孳息率超過50%(報價約在70/71,對應孳息率應在69%左右)。而由於恒大近日發生了一連串的事件,不少人均問及筆者對恒大的看法,故此也在這裡簡單的拋磚引玉,分享一下。

核心觀點與6月初時並無二致

首先,我們目前的觀點與6月時,專欄所寫的並無二致,於6月17日筆者的專欄處,我們於結論寫到:

「簡要而言,由於從近期的離岸債券市場,看到國內政府取態的變化,令原先對恒大債券的投資邏輯的確定性有所動搖,我們對恒大債券的觀點亦因此有所改變……債券投資容不下不確定性。因此,縱使我們認為恒大明年到期債券違約機率並不太高,但基於審慎考慮,在本月28日到期的債券償還本金後,我們短期內應不會再沾手恒大遠期債券了。」

直到現在,我們的核心觀點還是如此,中間思路可以參考筆者早前發出的多篇專欄。

近日事件及觀點分享

而就7月以來,恒大可謂步入了多事之秋,我們看到恒大發生了幾件事情,我們認為各有其含義,因此也在這裡分享我們的觀點 —

事件一:許家印先生獲邀出席於天安門城樓上的國慶酒會

在7月1日,恒大主席許家印被邀上天安門城樓出席國慶酒會,就著這件事情,我們的解讀是偏向正面,並認為這意味著恒大與國內政府的關係不算太壞,用國內的說法,即未去到敵我矛盾,代表其政治風險略有所減低。由於我們早前曾提及,恒大債券令我們最為卻步的,並非其財務風險,因為單純財務風險還有數得計;最令我們卻步的,是由於政治環境變化所帶來的財務風險,這點是最難以判斷和量化的。故此,看見許家印獲邀上天安門城樓出席國慶酒會,我們當時的解讀是認為此對恒大的債券基本面影響屬有利。

事件二:許家印先生遭中國監管機構約談

7月9日,許家印遭中國監管機構約談,被要求盡快解決債務危機。我們認同從某方面看,這應屬壞消息,因為始終是被約談。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則有關消息並非過於負面。因為是次約談主要是要求恒大盡快解決債務危機,這意味著政府對此有所關注,並有機會一定程度上願意有所支援/幫忙協調,這對恒大股權人或非好事,但對債權人來說,應偏向屬利好消息。潛在的可能性包括引入國資做恒大股東、由中資行協助其再融資等。總而言之,官方的態度並非放任其自生自滅或往死裡打。

事件三:廣發銀行凍結中國恒大子公司資產

7月19日,新聞報導廣發銀行請求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凍結中國恒大子公司銀行存款1.32億元人民幣,法院已頒令許可。根據公共資訊,我們得知:(i)恒大聲稱,其子公司於廣發銀行有項目貸款1.32億元,到期日為2022年3月27日;(ii)廣發銀行凍結恒大子公司資產不多不少,正是1.32億元;(iii)恒大認為廣發銀行濫用訴訟前保全行為,並稱會依法起訴。

根據以上事件三的資訊,我們的理解判斷如下:
(1)廣發銀行凍結恒大子公司資產,正是恒大聲稱的項目貸款金額,而恒大於廣發又有足額金錢讓其扣押,似乎是一個足額抵押/存款,或最少風險較低的貸款;
(2)對這類貸款,銀行處理應偏向寬鬆,因為信用風險有限,然而,銀行卻作出了如此處理,屬比較奇怪的行為;
(3)按國內銀行慣例,廣發分行應是得總行允許後,才會如此行動,換而言之,有關決定最少反映了廣發總行的取態。而如此行動後,廣發和恒大的關係應會轉壞,幾可肯定將會失去有關客戶,但廣發總行仍下了這個決定,背後動機令人奇怪;
(4)如果說是因為廣發總行消息靈通,知道了恒大一些內部不利事情才作此決定,按理是不會,因為論消息靈通應有其他銀行更為靈通;
(5)如果說是打出進逼恒大的政治訊號,那也不應由廣發銀行發出,理應由四大行發出才更有效力,廣發銀行雖然是國資擁有(中國人壽為其單一大股東),然而其政治地位始終不及四大行;
(6)另一個潛在可能性是已經有銀行開始壓縮對恒大的貸款(機會率甚高),而廣發只是做得比較激進和明顯的一家,所以才有相關報導;
(7)即使假設(6)原先沒有發生,但由於廣發已明顯地做出了凍結資產行為,其他銀行也會開始更進取地壓縮對恒大的貸款;
(8)因此,廣發銀行凍結恒大資產的實際原因當然有待探究,背後含義也有待理解,但最少這個行為本身,已會令恒大的融資狀況有所惡化,這客觀判斷是能做到的。當然如果找到背後的實際原因(即上文4及5),則對整件事情的理解更有幫助,但消息面上,這對恒大是不利的。

事件四:湖南省邵陽市住建局暫停恒大網簽交易

同樣是7月19日,湖南省邵陽市住建局上載通知,即日起至10月13日,暫停恒大未來城項目和恒大華府項目的預售許可、暫停網簽備案、暫停預售資金撥款,稱其蓄意逃避監管。然而在7月20日,邵陽市主動通告,兩家恒大項目公司積極整改,決定恢復恒大華府、恒大未來城項目預售許可、網簽備案、預售資金撥款。

就有關事件,由於官方從公布中止預售許可到重新批準預售的過程較快(相隔只一日),我們不認為有關事件反映恒大與政府關係大幅惡化。但的而且確,恒大與政府關係有略為變差的可能,或最少這些事情從前未發生過,現在卻發生,單單以一次性意外解釋並不足夠。這也呼應了我們早前於6月時認為,由於官方對恒大態度似乎有所轉變,令恒大投資邏輯的確定性有所動搖的判斷。

結論:2022年3月的恒大債券違約風險應仍屬可控,但我們短期不會再沾手

與我們早前的結論一樣,如強要猜2022年3月的恒大債券最後會否違約,我們傾向認為不會,恒大股東現在應要比債權人來得煩惱。雖然未知恒大事件最後如何解決,但在恒大整體資產質素並不太差的情況下,引入國資持股恒大有機會是其中一個最後解決方案,但筆者作為債券投資者,不會把過多的希望託付在將來未知的事情上。就著恒大2022年3月到期的債券,我們看法是雖然不會違約機率較高,但我們自己不會投資了(邏輯已於早前多篇文章有所論述,在此不贅。事實上恒大我們從去年9月覺得可以買進,一直跟進到現在,想知道有關思路演變過程可參考筆者過往的文章)。

資料來源:香港財經時報

媒體報導
2021年07月21日
星島日報: 恒大高息債 風險如何看?

在眾多中資離岸美元債中,以恒大集團最受關注。其2022年3月23日到期的離岸債,目前的最差孳息率達到35%,而由於恒大於執筆時(7月19日)剛被廣發銀行申請了凍結其約1.32億人民幣資產,加上7月以來也發生了不少事情,不少人均問及筆者對恒大的看法,故此也在這裡拋磚引玉,簡單分享一下。

首先,我們核心觀點還是沒變,短期內不會再買進恒大債,原因早前已有詳述,此次不贅。但7月以來,恒大發生了幾件事情,各有解讀,我們也在此略述 — (1)在7月1日,恒大主席許家印被邀上天安門城樓出席國慶酒會,就著這件事情,我們的解讀是偏向正面,並認為這意味著恒大與國內政府的關係不算太壞(用國內的說法,即未去到敵我矛盾),代表其政治風險略有所減低。(2)7月9日,許家印遭中國監管機構約談,這從某方面看屬壞消息(始終是被約談),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是次約談主要是要求恒大解決債務危機,意味政府對此有所關注,並一定程度上願意有所支援/幫忙協調,這對恒大股權人或非好事,但對債權人來說,應偏向屬利好消息。

凍資舉動實屬奇怪

(3)7月19日,新聞報導廣發銀行請求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凍結中國恒大子公司銀行存款1.32億元人民幣,而恒大則稱,其子公司有項目貸款1.32億元,到期日為2022年3月27日,並稱將會依法起訴廣發銀行濫用訴訟前保全行為。我們認為有關貸款為足押貸款,且未到期,銀行作出凍結資產的舉動實屬奇怪。但按中資行慣例,廣發分行應是得總行允許後,才會如此行動的。事情背後的動機,到底是單純商業糾紛,還是官方政治上進逼恒大的另一步,則要繼續觀察發展才知了。對這事情我們雖然未有一個很確切的看法,然而我們認為事態的後續發展頗為重要,將會繼續觀察了。

星島日報: 恒大高息債 風險如何看?

欄名:理財有道

作者:晉裕環球資產管理 投資組合經理 黃子燊

刊出日期:2021年7月20日

Subscribe to 媒體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