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 | Harris Fraser
媒體報導
2021年06月08日
星島日報: 美聯儲若逐步退出量寬,將如何影響中港市場?

近期市場開始產生美國將會縮減買債的預期,對於縮減買債的方向,市場是毫無疑問,因此市場此刻關注的焦點落在具體時間表處。

目前看,市場預計在八月的 Jackson Hole 會議上,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將會釋放出縮減買債的訊號,而到年底時則會正式開始減買債。那到底一旦縮減買債,對市場尤其是中港資產的表現,又會有甚麼影響呢?我們以 2013 至 2014結束第三輪量化寬鬆(QE3)的案例,來做一個參考。

就著結束 QE3,當時的聯儲局主席伯南克於2013年5月22日便釋放縮減買債訊號,而7個月後的12月18日,才正式開始縮減買債規模至350億美元MBS加400億美元國債,一直逐步減至最後於2014年10月29日,才完成整個結束 QE3 行動。而參考這次往績,我們看到美匯於釋放縮減買債訊號後,並非立刻轉強,而是在5個月後的10月23日才見底,而在美元兌人民幣方面,更是在2014年1月20日才見底轉強。然而,當美聯儲正式開始縮減買債後,美匯便迅速轉強,自2013年12月18日起計,到結束 QE 後的美匯指數於 2015 年3月創下的高位,美匯指數期間足足升了25%。而美匯指數的加速上升是在退出 QE 部署的後段發生的,即在2014年7月開始,美匯指數便急速上升。

那就中港資產有甚麼影響呢?自美聯儲釋放退出QE3的訊號到正式退出,離岸人民幣兌美元貶值了1.65%,恒生指數上升了2.4%。令人意外的是,在這期間,新興市場指數表現竟優於標普500指數,新興市場於期間升幅24.2%,標普500指數的升幅則為19.75%。而令人欣喜的是,如果是優質的股票,如騰訊(700)般的成長股,在期內仍能升100.83%。在此情況下,可見選股還是有其價值了。

美聯儲若逐步退出量寬,將如何影響中港市場?

欄名:理財有道
作者:晉裕環球資產管理 投資組合經理 黃子燊
刊出日期:2021年6月8日
 

媒體報導
2021年06月01日
星島日報: 為何市盈率並非百搭的估值指標?

受市場影響,很多時候談到估值,我們很容易第一時間便會想起市盈率(P/E ratio,公式是每股股價除以每股盈利),並以 P/E 高低來作為平貴的標準。但在本期,我想簡談一下為何市盈率並非百搭的估值指標。

首先,市盈率的理論基礎是「相對估值法」,從進行估值角度來說,「相對估值法」某程度上已是因為實務需要,而作出的一種折衷,估值方法中,對未來現金流進行折現是最為理想的做法,但實務上由於現金流預測實在做不到這麼遠,而且折現率只要稍有變動,估出來的估值便會有較大變動,故此在實務上,我們才會使用如市盈率般的「相對估值法」,去估算資產的價值。

但即便如此,市盈率作為「相對估值法」中最為繪炙人口的指標,很多行業其實並不適用。大家只要想想,用市盈率定平貴,意味著(i)企業業務的變化不可以太大,否則明天企業的業務和今天已有較大不同,市盈率的歷史已無參考意義;(ii)企業要有盈利,否則市盈率無從談起;(iii)盈利的變化不能太大,否則這刻的市盈率很低,因而投資下去,明年盈利跌下去,市盈率則自然變(典型週期股的陷阱,週期股處於股價頂峰時市盈率往往會很低)。根據以上條件一選,基本上處於爆發初期的行業不能用 P/E 估值,一來處於成長期的企業,可能此刻未有盈利,二來未來業務變化的可能大,例如 Saas 股,主要便用 P/S,因為快速成長加高留存率,後續盈利增長自然會快。強週期的企業也不能用 P/E,因為今天低 P/E 明天便會高 P/E。下行期的企業也不能用 P/E,因為下行情況下,看似低 P/E 會成為估值陷阱。到最後,最適用 P/E 的企業只有穩定增長型企業,因為業務變化較慢,盈利也穩定,如此一算,適合用 P/E 作估值的企業,也許遠較想象中少了。

欄名:星島日報 - 理財有道
作者:晉裕環球資產管理 投資組合經理 黃子燊
刊出日期:2021年6月1日
 

媒體報導
2021年05月27日
星島日報: 價值投資的局限和對策

價值投資一向是投資界的玄門正宗,筆者近日重閱由價值投資的創始者,班傑明·葛拉漢(Benjamin Graham)所寫的《證券分析》,有些觀點,尤其是關於價值投資局限的部份,可謂歷久常新,也在此和大家分享。

首先簡單定義一下何謂價值投資。價值投資是指透過搜集可信的資料及數據,透過正確的分析和邏輯推導,找到股價低於內在價值的股票,買入並等待股價回歸到合理值的水平以獲利。

那麼在葛拉漢看來,價值投資的方法,有甚麼局限需要留意呢?第一個局限,是市場反映價值的過程可能會十分緩慢。簡單點說,即使投資者經過詳盡的資料搜集和分析,找到股價低於內含價值的股票並且買入,但股票價格並不會立即反映價值,相反,股價有可能長期「潛水」並處於低於價值的位置,這會讓投資者無利可圖。而其中的時間差,便會進一步引出第二個局限 — 由時間差帶來的風險。

所謂由時間差帶來的風險,就是由於股價不能立即反映價值,故此在買入、持有、並等待股價反映價值的期間,股票的基本面可能會出現變化,令到股票的內含價值跌至等於甚至低於價格,投資者因而要在沒有獲利甚至有賬面虧損的情況下,平倉離場。

那有甚麼方法避免以上情況發生,或突破上述局限呢?其中一個頗為常用的方法便是所謂「催化劑投資法」。顧名思義,既然單純買入價格低於內含價值的股票,可能會掉進「價值陷阱」,被長期不升的股價所困,那如果想避免有關狀況,則可以專注於買入由於出現了「催化劑」,因此「股價正在反映價值」的股票。例如某些股票剛公布業績,反映其價值有所上升,而股價又正在上升的股票;或買入具有基本面支持,同時價格明顯擺脫早前交易區間,反映將會展開新一輪升浪的股票,以避免有關問題了。

星島日報: 黃子燊: 價值投資的局限和對策

欄名:理財有道
作者:晉裕環球資產管理 投資組合經理 黃子燊
刊出日期:2021年5月27日

媒體報導
2021年05月25日
大公報:疫後瞄準消費股 Costco值得關注

伴隨環球各國市民陸續接種疫苗,新冠肺炎疫情出現好轉的跡象,再加上美國政府大量派錢,令市民消費能力大增,其中一個投資契機的是線下零售業Costco(COST好市多)。

Costco是美國第一大的連鎖倉儲式售貨店,銷售策略是用低價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大受美國普羅大眾的歡迎。因為服務業佔美國GDP約80%,所以在強勁經濟增長下,美國人民的消費能力上升,而內需增加、供不應求的現象都反映在消費者物價指數之上,這也表明零售行業的定價能力更高。

事實上,市場分析Costco的預測股本回報率達到25%,比Walmart(WMT沃爾瑪)的約12%還要高,盈利能力較強。此外,由於Costco的長期增長率達10%,相對Walmart的5%為高,所以預測市盈率較高一點,約36倍。隨着疫情減退、消費力提升的前提下,Costco的股價存在進一步上行空間。

要注意的是,Costco股價從今年3月低位已經累積一定反彈幅度,不排除回調的可能性,相信200天平均移動線的位置,約360美元水平位置的支持力度較大,但長線看仍然是值得吸納。

來源:大公報

媒體報導
2021年05月20日
TVB: 理財有道: 奢侈品股票指數的投資機會

晉裕環球資產管理投資組合經理黃子燊Steven日前接受TVB節目《理財有道》的訪問,分析投資奢侈品市場的機遇。

去年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奢侈品相關指數竟然屢創新高?一些奢侈品品牌甚至多次加價,令名店重現排隊的人潮,背後原因何在?市面上有不少追蹤奢侈品的投資產品,哪一種較適合你?現在買入奢侈品指數仍然有圖利的空間嗎?在開拓日益增長的大中華市場的同時,奢侈品品牌又面對著什麼風險?Steven於節目《理財有道》為大家全面分析!

立即點擊以下連結觀看:按此觀看

TVB節目: 理財有道

節目: 理財有道
播放頻道: 無線財經台
節目主題: 信貸報告攻略
來源: 無線新聞

媒體報導
2021年05月18日
星島日報: 中港美市場,領軍企業有何不同?

近日筆者在看大型股時,就著中、港、美三個市場,做了些比較,三個市場的代表企業各有不同,在本期,筆者也羅列一下不同市場的領軍企業是哪些,算是以管窺豹,分辨不同市場的特色所在。

我們可以先看我們的港股主場。在港股,市值頭十大的公司為騰訊、阿里巴巴、工商銀行、招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平安、美團-W、農業銀行、友邦保險、中國銀行。如果用國際通行的全球行業分類標準(GICS),頭十大港股中有七家是金融板塊企業,兩家是非核心消費板塊(美團及阿里巴巴),一家是通訊服務(騰訊),簡要而言是金融多,科技和消費少,在港股中市值首屈一指的這麼多是周期性企業,也難怪港股經常被詬病有波幅,沒升幅了。

而就A股,市值頭十大公司為,貴州茅台、工商銀行、招商銀行、五糧液、寧德時代、中國中免、海康威視、海天味業、邁瑞醫療和美的集團,十家中,核心消費佔三家,非核心消費佔兩家,金融佔兩家,工業、醫療和資訊科技各佔一家。消費明顯佔多數,而這其中,主要就是酒(茅台和五糧液)、醬料(海天味業)、家電(美的集團)和免稅店(中國中免),是好公司但主要市場困在國內,未能邁步走出去(美的集團相對較好),行業天花板相對容易想象得到。

而就美股,市值頑十大為蘋果、微軟、亞馬遜、Alphabet、臉書、巴郡、特斯拉、阿里巴巴、Visa和摩根大通,十家中有三家是做資訊技術(蘋果、微軟、Visa),兩家是做通訊服務(Alphabet、臉書),三家是非核心消費(亞馬遜、特斯拉、阿里巴巴),兩家是做金融。做科技的本身固然多,做非核心消費的,科技成份也是極重,而且上述十家最少有六家可以被稱為「改變世界的公司」,這便難怪美股總是相對風光了。

中港美市場,領軍企業有何不同?

欄名:理財有道
作者:晉裕環球資產管理 投資組合經理 黃子燊
刊出日期:2021年5月18日
 

媒體報導
2021年05月14日
香港財經時報: 恒生指數改革 後市影響一文了解

【恒生指數改革】近日港股市況明顯相對較差,不少戰友均無心戀戰,部份更套股買樓(就我們對樓市的觀點,可參考我們去年年中我們於本欄發表的文章:《香港樓市展望(二)香港樓價中線將繼續升!》,筆者也在此不贅了。在本期文章,主要打算和大家分享,恒生指數將要實行的優化改革將會如何影響恒指表現。

留意5月21日恒生指數季檢結果 

恒生指數公司早前於3月1日時公布恒指改革諮詢結果,而在5月21日,則會是改革後首次宣布季檢結果,有關改動則將於6月7日生效。那到底恒指的改革,發生了甚麼大變化,以至值得我們一提呢?

如果要簡單概括這次恒指的優化改革,筆者會簡單概括為變革後的恒生指數「更多元、納入速度更快」。

恒生指數成份股最終增至100隻
在「多元」方面,就著成份股數目,新的機制下,成份股數目由現時的55隻,將會增加至2022年中之前的80隻,最終目標則是增加至100隻。

而為避免香港公司於指數中的佔比被攤薄,其數目會維持在20至25隻。指數也會從原先的由四個行業組成變化成由七個行業組成,而選股方法則是按七個行業組別選出成份股,並確保於七個行業中的市值覆蓋均不低於50%,從而令指數成份實現更均衡的行業分布。

上市歷史要求有所放寬
同時,就成份股的權重上限,由原先的普通股票上限為10%,同股不同權或第二上市上限為5%,改為所有成份股的權重上限劃一為8%。

而在「快」方面,上市歷史要求亦有所放寬,由市值全市場排名前的才可以三個月上市歷史便納入,變成公司只要是恒生綜合指數的成份股,則只要有三個月的上市歷史便可納入。那有關優化落實了後,對恒生指數接下來會有何影響呢?

友邦、騰訊及匯豐佔比減少
首先,最明顯的是,至執筆日,友邦保險(1299.HK)、騰訊控股(0700.HK)及匯豐控股(0005.HK)於指數中的權重均高於8%,分別是10.27%、9.2%及8.3%。

恒指改革後,有關股票於指數中的比重便要減至8%,一些被動追蹤恒指的資金可能會流出有關股票,影響短期股價表現。

成長股成份會加重

其次,就指數整體而言,改革後的新指數(以下簡稱為恒指80)週期股成份會減少,而成長股的成份則會加重。就著週期性板塊,原有恒生指數中金融板塊佔比達40.3%,地產板塊佔6.7%,兩者加起來已佔了恒指約47%的比重,令恒指的表現長期停滯不前。

而在新的恒指80中,信息科技板塊的比重會由26.9%升至28.6%,消費板塊比重會由10.4%升至14.2%,醫療保健板塊會由4.6%升至7.4%,三者加起來已經佔恒指80的比重超過五成,令日後的恒指80新經濟佔比更重。

恒生指數料有波幅冇升幅

而且日後納入速度遠快於現在,一些新經濟公司,只要上市歷史足夠三個月,便可以納入恒指80中,預期將有機會令指數擺脫長期「有波幅,冇升幅」的困境。

最後,新的恒指80估值中樞預計將會有所提升,令恒指能脫離於全球指數中長期處於「估值洼地」的狀態。

吸引追求成長的資金投入

由於恒指80納入了更多的新經濟企業,整體成長性更佳,根據恒指公司的估算,恒指80的市盈率,相對於現有恒指,預料將有3x至4x的提升,而由於恒指的成長性更重,預期將能吸引更多追求成長的資金投入,令其長線表現有所提升,這對香港的指數投資者來說,未始不是個福音了。

來源: 香港財經時報

媒體報導
2021年05月13日
東網: 黃子燊: 股海賺錢難過樓市有因可循

近月港股表現整體乏善足陳,操作難度有所提升,相信在場內的戰友都會感受得到。而同一時間,本港樓市又有重燃迹象,似乎正重拾上升動力,離歷史高位只差一步之遙。筆者近日跟朋友討論,發現普遍朋友在港股賺錢,遠較在港樓為難,大家傾談後理出了一些平常比較少提及的原因,亦在此拋磚引玉分享一下。

第一個原因和投資品對經濟的重要屬性有關。香港是屬於土地財政,政府收入不論是賣地還是印花稅,均是與土地相關的項目。香港表面上是奉行低稅制,但實際上公共財政上是透過土地徵收間接稅,故此地價對香港政府收入極為重要。另一方面,樓市對經濟亦十分重要,一旦樓市下行,經濟便會被嚴重拖累,香港1997至2003年的經濟衰退,和房地產泡沫爆破有直接關係。正是由於房地產對經濟的重要性,作為土地供應最大掌控者的政府,任何和土地有關的政策,均須要謹慎行事,以免牽一髮而動全身。在可能情況下,亦要避免作出任何令樓價大跌的行為,以免影響經濟。一旦樓價大跌,政府甚至會減少土地供應來救市。在這情況下,香港樓市有着掌控土地供應的政府呵護,投資者贏面自然比較高。

而就港股來看,對本港經濟的影響一來遠少於樓市,二來股票市場的作用是為企業定價及融資,股價因為業績,或因供股集資而下跌,都是正常市場行為,政府和企業管理層既沒理由阻止,即使想阻止也阻止不了。股票投資者只能憑自己實力去賺錢,不論輸贏貴客自理,自然較難賺錢了。

第二個原因和投資品的買賣特徵有關。在香港,大部分的物業購買者主要是購入物業來滿足自住需求,投機需求相對佔少數。在這情況下,每個物業均是「有入冇出」,投資者買了後,不會輕易言賣,天然地造成「貨源歸邊」,物業價格自然易升難跌。而就股票,其買賣特徵和買入自住物業「有入冇出」正好相反,一般投資者如果不是經營者,買入股票只為賺取資本增值,預期價格有下跌趨勢,便會減持甚至全部變現。這和物業買賣的天然特性是「貨源歸邊」相反,股票天然特性是「有入有出」,升時一窩蜂買,跌時一窩蜂賣,加上貪婪和恐慌的心理,往往會令投資者買在高點,賣在低點。以上兩個原因加起來,在港股賺錢,自然相對難於樓市了。

來源: 東網

媒體報導
2021年05月11日
星島日報: 科網板塊料受壓 只宜觀察未宜買

港股近期市況,去年熱炒的科企板塊可謂均寸步難行。表面原因相對容易解釋,就是去年大量資金追逐科企板塊,令其估值偏高,加上種種外緣因素如債息上升、反壟斷法為科企帶來負面影響,加上目前經濟復甦,資金轉往追逐受惠於經濟復甦的舊經濟股,令科企股價因此受壓。

但如再進一步去想,科企板塊估值本身固然不低,部份甚至難以估值,這確是事實。但去年賽道較估值重要幾乎是所有在科網板塊賺錢的投資者均具有的信念,如沒有有關信念,可能去年未到年終便提早離場,少賺了不少。而所謂反壟斷法令經營環境惡化,則是去年底時已知道的消息,一樣無礙科網板塊今年於二月中時創新高。而就債息上升,確是科網板塊調整的直接趨化劑,但如果債息對科企估值如此重要的話,債息升勢近期已有所放緩甚至回落,中概科企也應有所反彈,但實際上不論是在港還是在美上市的科企依舊一路向南,則可知道債息也並非關鍵因素了。說到底,不論是於港美上市的中概科企,目前股價均一蹶不振的原因,筆者傾向從預期角度解釋,而非價值毀損角度解釋 — 由於早前熱炒的股票,基本面本身沒有問題,只是從高位跌下來後,遲遲未能重拾升軌,投資者預期向上動能喪失,不想再持有損失機會成本,便持續平倉,早前的買入者現在變為賣出者,便令股價一路向南了。

經過過往兩個月,科網板塊價格受壓以至下跌的預期似乎已經完成,但由於並沒有出現價值毀損,我們認為有關板塊是值得持續觀察,且候低買入,不應全面捨棄,但此刻並非買入時機。而就舊經濟及順週期板塊,雖然根據過往經驗,長遠創造價值始終有限,但由於短期正在上演重新定價的行情,如要提升組合短期表現,相信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獲利來源了。

星島日報: 科網板塊料受壓 只宜觀察未宜買

欄名:理財有道
作者:晉裕環球資產管理 投資組合經理 黃子燊
刊出日期:2021年5月11日
 

媒體報導
2021年05月04日
iMoney:MPF高手林偉雄談後生仔理財:先保障後才去想投資

香港生活成本高,百物騰貴,樓價更是冠絕全球,不少「90後」或「00後」的年輕人剛投身社會,可能面對入不敷支的情況,有些更成了「月光族」。

香港生活成本高,百物騰貴,樓價更是冠絕全球,不少「90後」或「00後」的年輕人剛投身社會,可能面對入不敷支的情況,有些更成了「月光族」。年輕人如何於數十載的「打工仔」生涯中做好理財,從而達致財務自由之路?投身社會逾25多年、持有逾150萬元強積金資產值的晉裕集團投資研究部董事總經理、首席運營總監林偉雄,認為年輕人的理財計劃中,最基本一定要買保險,才去想投資,建議投資初哥可買入ETF或基金等。

年輕人剛投身社會,找到人生第一份全職工作後,意味其正式開展獨立理財之路,如何將收入合適地分配在個人消費、家用、儲蓄及投資等,是一門頗深奧的課題。於職場打滾逾25多年的林偉雄,2000年起 加入晉裕集團,一直為公司的私人客戶和企業員工提供投資組合建議,是位資深的理財專家。他也曾於多間知名國際金融集團工作過,包括美國銀行、摩根士丹利、新西蘭儲備銀行及DF Mainland證券等,從事衍生工具、對沖基金的工作,對金融及投資市場深入了解。事實上,他來也是位強積金高手,個人的強積金累算權益(即資產值)已突破150萬元,是香港少有的「強積金百萬富翁」。據求職網站JobsDB去年底發表的《2020年大專生就業狀況調查報告》,於去年8至10月訪問了共1,197名本地大學生及畢業生,顯示大專畢業生首份工作的平均月薪為16,077元,較2019年16,692元再降 約3.7%,連續兩年下跌。過去一年多香港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意味畢業生要找工作難度更大,就算成功找到工作,工資大有可能較去年水平更低。

樓市造就港人致富

香港百物騰貴,年輕人初出茅蘆,月薪只有萬餘元,要足夠支付日常生活開支已有難度,對他們來說,如沒有「父母幹」,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儲錢置業,可能是個遙不可及的任務。林偉雄也認同,現今世代年輕人要累積財富,難度絕對不少,「香港的『70後』、『80 後』,很多財富累積都是來自香港樓市,過去多年來香港樓市升幅基本上是『未停過』,買樓是一項槓桿投資來的,如果你早年買樓,可以將你的財富增長放大了很多倍,我相信買樓是過去數十年香港人累積財富的主要來源。」 「就是以上原因,現在的『90 後』,或千禧世代的年輕人難以買得起一層樓,也覺得搵錢十分困難。」但林偉雄認為年輕人也不是沒有賺錢機會,「其實在過去半年,如投資新股或新經濟股,當中也有很多倍升股,如比亞迪(01211)過去一年累積升幅也有一至兩倍,因此我覺得市場不是完全沒有搵錢機會,最重要是看自己有沒有做功課,有沒有用心去做。」

投資篇 

年輕人的理財投資之路舉步維艱,林偉雄對他們有何建議﹖他指可先由較淺白的方式出發,「以一個較簡單的理財理論,你可以將自己的工資,先撇除個人主要開支及家用後,如衣食住行等,就可以將餘下資金的30%至50%,投放在長綫投資計劃上。再剩下的金錢,可以作現金儲備或者作出短期投資,如前幾個月新股暢旺,或遇上騰訊跌至吸引水平,也可動用這筆資金入市。」 
年輕人計好數、決定進行長綫投資,應先要避開高風險的投資。「老套說句,財不入急門,千萬不要炒輪,如果輸錢的話,當中涉及的下跌空間可以很大的,情況跟到賭場 『賭大細』沒有分別。我覺得年輕人應該學懂投資的基本功,先可以小注投入市場 中,用真金白銀投資的話,你賺的或蝕的經驗一定是最深刻的。」 
林偉雄表示,年輕人開始進行投資時,一定要量力而為,其中以月供股票方式投資較為穩陣。「每個月定時定額去作出長綫投資,可以養成自己的紀律及投資習慣。」他續稱,以月供股票的形式買入股票,是一個最「懶人包」的投資方式,「你可以在不同時段身上投資入市,無論是熊市牛市也有入市,用時間幫你分散風險。」 
不過以上方式要有兩大注意點,先決條件是要長綫投資,「如你希望用3個月至6個月的時間去投資,並不是一個真正的投資成本法,也不能發揮好的效益,這個方法時間要長,效果越好。」另一方面,是要買入具前景的行業去投資,有長勝的動力,「有買貴無買錯」,也緊記不要買入夕陽行業的股份,股價可能一直會走下坡。 
但一些對股票亳無認識的投資初哥,林偉雄建議可以作出更分散的 投資,如買入ETF、基金等。如何在一眾ETF或基金中作出投資選擇,他認為最重要是知道自己買入了甚麼的資產,「最好是很容易透過不同的媒體報道和市場資訊,得知自己的投資回報是怎樣,如果在這角度上,最簡單的是購入恒指、科技指數的ETF,如南方東英(03033)就是 其中一款。同時年輕人也可留意增長型的ETF,如投資在新經濟、科技等行業的ETF,以上行業仍是未來五至10年的大趨勢。」 
至於買入基金的好處,是可以變相涉足投資多個國家的資產,「如你買入一隻科技股基金,就不會只投資香港股票,可能投資在美股,例如亞馬遜、微軟, Facebook等,涉獵更闊。」

iMoney:MPF高手林偉雄談後生仔理財:先保障後才去想投資

保險篇

很多人年輕人可能覺得自己仍年輕,身體很好,沒病沒痛,不需要買保險,但林偉雄認為年輕人有需要趁後生買保險,最基本一定是先想自己的保障,有閒錢才去想投資。「以一個理財金字塔來說,其實最底層是保障,有保障的話,之後才去想投資,最頂的一層才是投機。始終你沒有保障的話,你就是生活在一個風險當中,如你抱着僥倖的心態,經常認為不會遇上,事實上你有機會遇到的不只是急性疾病,也有可能遇上意外,因此你應該有保障。」
「後生仔可能認為自己的經濟能力不高,但你有沒有想過自己的父母,未來你就成了他們一個重要的經濟支柱,因此當中有很多考慮,所以我覺得就算你買入的銀碼不大,怎樣也要買入一份醫療保險。」醫療保險的話,他建議如手頭資金不多的年輕人,不一定要購入附設門診保障的醫療保險,「因為連門診保障的保險相對較貴,你要買入可以應付入院或有大病痛的醫療保障。」
不少公司為員工購買醫療保 障,有些年輕人覺得有公司這份醫療保險保障,就不需要自己額外買醫療保險,但林偉雄卻不認同這看法。「你要想的,是你今天在這一間公司工作當然沒有問題,但如果萬一你在轉工期間『出事』;又或者是你日後的身體狀況有問題時,你將來再為自己購入一份個人醫療保險就有問題,因為既有的疾病是不受保障的,如你心臟有問題,保險公司就會不保障心臟的疾病,就較麻煩了。」
人壽保險的話,是一種十分普遍的保險產品,目的是在投保人身故後為他的家人(或指定受益人)提供財務保障。一般來說,購買適當的保險,特別對一些經濟上需要支持家庭或有債務負擔的人(例如按揭貸款),是有其好處。林偉雄表示,不少具儲蓄成分的人壽保險保費相對較高,建議年輕人可買入一些「純人壽」的保險計劃,「即是你身故才有得賠那些,如年輕人購買的話,價錢十分平。」

MPF篇

年輕人一踏入職場,就開始了供強積金的生涯,每個月也要為強積金供款。強積金是打工仔退休資產的一部分,如何為其選擇投資組合十分重要。強積金的提取年齡一般是65歲,年輕人的投資期長達30年至40年,有較長時間抵禦市場的短期波動,風險承受能力相對較高,可以考慮選擇較進取和風險較高的強積金基金,例如股票基金或股票比例較高的混合資產基金,以爭取資本增值。反而言之,如果已達中年,距離退休的時間逐漸縮短,由於投資期較短,便應逐步減低股票比例,增加債券或其他低風險資產的比重,以降低風險及鎖定多年來已累積的強積金。
年輕人在強積金投資組合的比重中,股票部分應佔比多少﹖林偉雄提出名為「100法則」的投資理論,「就是你持有股票的佔比,是將100減去你的歲數,如你今年30 歲,用100減30便得出70,你就可投資70%資金在股票上,其餘30%可投資債券或其他較低風險資產;如你今年60歲的話,你最好用40%資金去投資股票。」

532投資方式管理MPF

林偉雄強調,以上方法只能作粗略參考。他表示,MPF一般要65歲才可以取得到, 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他在MPF上有逾40年的投資時期,當中一定經歷了牛市熊市,因此可挑選較高風險的基金,股票類別較適合。不過,市面上強積金可投資的組合選擇不多,「基本上連科技股類型基金也沒有,主要以地理位置去分類,如美國股票基金、中港股票基金、大中華股票基金、亞洲基金等,只有一兩間是有韓國、新興市場等基金,全是大路的基金。」
「我會採用532的投資方式,現 時我建議年輕人最大份的投資,可放在環球性投資基金(即約五成),包括歐美的基金,另外三成為投資亞洲基金,另外兩成就是投資中港基金,全是投資股票,沒有債券,其實年輕人是不需要投資債券,除非你很保守,作為年輕人全攻型也是沒有問題的。」
他又指,如年輕人完全沒有時間去研究應該買入那地區的基金,可考慮買入「目標日期退休基金」(Target Date Retirement Funds),目標日期基金的名稱為基金到期的日期,通常為投資人預期退休的年份,如2029年、2039 年、2049年等。不同的目標日期可以為不同的年齡族群,量身打造適合的退休投資方案。「如你在1985年出生,預計在65歲,即在2050年退休,可揀2050年基金,如我預計在15年後退休,現在揀的就是2035年基金。」
林偉雄是位MPF高手,持有逾150萬元強積金資產值,究竟他如何做到﹖他表示全靠自己幸運地避過多次港股跌浪,於股市大跌前成功將資金由股票轉到其他低風險的基金中。
「在2015年『港股大時代』時,我 當時覺得港股急升,並沒有基本因素支持,泡沫很大,毅然將港股的投資部分全撥入債券基金,最後慶幸自己避過港股跌浪。」同時,自積金局推出強積金可扣稅自願性供款(TVC) 後,林偉雄將部分強積金放在自願性扣稅供款, 以減低稅務負擔。
林偉雄多次靠及時調整基金組合避過跌浪,成MPF高手,但他認為初出來社會工作的年輕人並沒有需要跟從他的做法,「打工仔只工作了一、兩年的時間,每月供款只得月薪的10%,一年後你的MPF可能只儲到一萬多元,兩年後只有二萬多元,就算是股災來臨,基金很少跌幅逾10%;就算是跌10%,你的損失也只是2,400元,因此不太需要在跌市作出避險。不過,當你工作多年,MPF 累積到10餘20萬元時,你就有需要為你的MPF避險也不遲,如你有15 萬元,股市下跌10%的話,你的損失就有15,000元 ,不是小數目。」

iMoney:MPF高手林偉雄談後生仔理財:先保障後才去想投資

來源:iMoney

iMoney:MPF高手林偉雄談後生仔理財:先保障後才去想投資iMoney:MPF高手林偉雄談後生仔理財:先保障後才去想投資iMoney:MPF高手林偉雄談後生仔理財:先保障後才去想投資iMoney:MPF高手林偉雄談後生仔理財:先保障後才去想投資

Subscribe to 媒體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