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读者还有印象,或会记得笔者在4月中时,在华融债券大跌后,曾指出华融短期债(于今年6月到期)的值博率相当高,值得考虑买入。最后有关债券亦成功偿还本金,为有买入的投资者于两个月内带来超过15%的绝对回报。
中国政府处理中国华融的手法
而在有关债券偿还本金后,我们仍继续关注华融事件,因为我们相信中国政府如何处理中国华融的手法,将有助推敲出其对金融风险接受程度的底线。我们亦根据着有关的理解,于6月时明确地提出了「短期内不再沾手恒大债券」的观点,从而避过了恒大其后债价的大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早前文章:【虽然不认为恒大债券会违约 一个原因 短期内不会再买恒大债 | 投资笔记】
华融事件有新进展
而在本星期,华融事件有了新进展。于8月18日,中国华融(HKEX: 2799)于港交所刊发公告,指中信集团、中保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人寿、中国信达及远洋资本等将对其进行战略投资,于同日亦刊发盈警,指2020年度净亏损将达1,029.03亿元人民币。
战略投资实施有效补充公司资本
同时,中国华融亦表示,如有关战略投资获实施,将有效补充公司资本。其亦表示没有计划进行债务重组,同时为未来到期债券的兑付已做了充足准备。华融2022年4月到期的债券,目前价格已回升至97以上的水平,基本上可说已脱离危险区。
华融与恒大,具有一定关联性
那华融事件对中国恒大债券有什么启示呢?笔者认为,华融事件为恒大事件发放了偏向正面的讯号。中国华融和中国恒大均属于会带来一定程度系统性风险的公司— 就中国华融,其带来系统性风险的原因主要是其庞大的体量,及其国有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身份;而就中国恒大,其带来系统性风险的原因是其作为中国第二大的房地产商,涉及多家银行、多个上下游企业及在建楼盘项目,一旦资金链断裂,银行坏账固然会上升,与恒大做生意的上下游及买了恒大楼花的小市民同样会受到牵连。
国内政府不盲目接受「大到不能倒」
如有留意债市的话,应会发现恒大今年的走势受到华融事件一定程度的影响 — 在6月之前,恒大的债价一直维持在高位,并相当贴近100元的票面值。但在华融事件发酵后,人们开始相信国内政府不盲目接受「大到不能倒」,再加上官媒对恒大系部份企业(如恒大汽车)的批评,及恒大本身资金链紧绌令一些零星信贷事件发生,信贷人对恒大的信心于是逐步瓦解,才去到今日的地步。可以说,如果没有华融事件,令大家对「大到不能倒」的相信程度减低,便不会有其后的骨牌效应发生,恒大也不至于现在的景况。
华融能获援手,恒大亦有机会获援助
而如果比较恒大和华融的情况,我们认为国内政府如果会对华融伸出援手的话,其会协助恒大的机会应属相等甚至更高。就华融的情况,参考其于8月18日发布的盈警,由于其对系内资产进行计提及减值,本年录得亏损为1,029.03亿元人民币。即使相信其可能因保守原故,趁此次机会过度减值,但减值金额比较大这是铁一般的事实。
华融资产质素较差因而有资产减值
在华融资产质素较差,因而有资产减值,加上在前董事长带领下,曾经在政治上犯忌的情况下,国内政府尚且安排引入中信等战略投资者去扶一把;则考虑到
- 在恒大集团资产质素相对不俗,只缺流动性(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国务院会议已将恒大问题定性为「流动性问题,而非资不抵债」);
- 恒大出现违约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亚于中国华融;
- 从整体中国经济的角度考虑,为恒大提供流动性令其不倒下,对经济影响远好于容许其违约被清盘,尤其是中国近期经济下行压力亦明显较大;
- 恒大在许家印的领导下,基本没有触碰过政治红线,政治处境优于华融(恒大主席许家印在七一党庆时还被邀请上天安门城楼参与国庆酒会);
- 恒大目前股价低残,整家企业市值只是600多亿港元(只是华融2020年度所亏损金额的一半),国资出手作战略投资甚至变成主要股东的成本因此已属不高,加上其市值低残是由资金链断裂的恐惧导致,而非资产质素变坏所导致,即使在商言商,入股也不见得是亏本买卖,这也增加了国资出手的可能性。
早前没有卖出恒大债券现在会如何选择?
简要而言,综合以上种种因素,笔者认为最近发生的华融事件对恒大而言算是一个正面讯号。虽然笔者管理的投资组合中没有恒大债券,但设身处地地想,如果笔者还持有恒大2022年3月到期的债券,而早前又没有卖出的话,以执笔时约48元的报价,加上考虑其所拥有的资产的价值,笔者应会选择继续持有了。
来源: 香港财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