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 | Harris Fraser
媒體報導
2022年04月04日
頭條日報:揀股捉路 港股次季開局續向下 半日曾挫438點

頭條金融 開Live丨揀股捉路 港股次季開局續向下 半日曾挫438點

嘉賓:晉裕環球資產管理投資組合經理  - 黃子燊

港股第二季延續首季弱勢。早段裂口低開303點,開在10天線之下,隨後跌幅更加大至最多438點,大市觸及21500點水平。隨著部份重磅新經濟股跌幅收窄,恒指都可以回穩。中午收跌159點,收報21837點,10天線失而復得。內地放清明假期,無北水半日成交不足500億,僅497億。

 

steven

來源:頭條日報

媒體報導
2022年04月04日
星島日報:投資時鐘的配置啟示

在本期,我們希望簡談資產配置框架「投資時鐘」如何運用,和給予我們甚麼投資啟示。

運用有關框架,首先找出經濟增長處於哪個階段,如果「目前經濟增長率」高於「長期經濟增長率」(例如長期平均經濟增長2%,但目前增長3%),那便是有「正產出缺口」,相反,若「目前經濟增長率」低於「長期經濟增長率」,那便是有「負產出缺口」。第二步,是找出通脹率目前是在下跌,還是在上升。結合上述兩步,會出現四種情況 — 正產出缺口擴大(意味經濟強勁),通脹率上升,這是經濟「過熱」階段;正產出缺口收縮(意味經濟轉弱),但通脹率繼續上升,這是「滯脹」階段;負產出缺口擴大(意味經濟進一步轉弱),而通脹率下降,這是「衰退」階段;負產出缺口減少(意味經濟逐步轉好),而通脹率逐步上升,這是「復甦」階段。一般的經濟循環,會始自復甦、然後過熱,最後發生衰退或滯脹。


而就著四種不同的情況,根據歷史數據回測,適合的資產配置會有所不同 — (i)在衰退階段,表現最好的資產類別是債券(因為央行會減息,利好債券),股票中則是必需性消費板塊表現較佳;(ii)在復甦階段,表現最好的資產類別是股票(因為經濟增長,但通脹維持低水平),股票中可選消費的表現較佳;(iii)在過熱階段,表現最好的資產類別是商品,股票中科技類板塊表現較佳;(iv)在滯脹階段,表現最好的資產類別是現金,股票中油氣類的板塊表現較佳。而目前我們身處的環境,正由經濟增長加速,同時通脹上升,轉變為經濟增長放緩,但通脹繼續上升。按上述分類,目前經濟正由過熱過渡至滯脹階段,因此在資產配置角度,適當地提升現金水平也不無道理了。

欄名:理財有道
作者:晉裕環球資產管理 投資組合經理

steven

媒體報導
2022年03月30日
經濟通:甚麼是滯脹?中國疫情與全球滯脹有何關係?

在本期,筆者希望能和大家分享,(i)甚麼是滯脹,(ii)為何全球滯脹風險有所上升,及(iii)就著中國疫情這個變量,對全球滯脹風險帶來甚麼影響。

甚麼是滯脹?

首先,何為滯脹?所謂滯脹,意思是「經濟停滯」與「通脹」同時發生,換成數據表示的話即實質 GDP 低增長,但同時通脹數字高企。一般情況下,「滯脹」並不常發生。主要原因是典型的經濟週期,通常是由需求端的變化所帶動。簡要而言,我們可以想象經濟運行是由「供應端」和「需求端」兩方面組成,供應端主要是產出商品及服務(Goods and Services),而需求端則是消費這些商品及服務。當需求大於產出,即社會整體消費的商品及服務,大於整體產能所能產出,物價便會上升,這便是由需求端帶動通脹。而需求端的變化,尤其是在成熟的經濟體,則深受利率週期的影響 — 整體需求疲弱 --> 供過於求 --> 經濟疲弱,且有通縮壓力 --> 央行減息 --> 資金成本下降 --> 消費及投資需求得到提振 --> 需求增加 --> 供不應求 --> 經濟過熱,出現通脹壓力 --> 央行加息 --> 需求轉弱,如是者完成一個由需求帶動經濟循環。我們可以看到,在比較常見的,由需求變化所帶動的經濟循環中,經濟增長率和通脹是向著相同方向發展 — 需求高時通脹高,經濟會傾向過熱;需求低時通脹低,經濟會傾向疲弱;而由於調整利率便能同時處理通脹與需求的問題,不用面對任何在通脹與經濟增長間作取捨的矛盾。

那在甚麼情形下較大機會出現「滯脹」呢?主要是「供應端」出現問題。例如在經濟總需求大致不變甚至疲弱的情況下,經濟的總供給卻突然大幅減少,這便令經濟雖然沒有過熱甚至疲弱(即經濟增長率低的情況下),但由於供給減少,令總供應不足以滿足總需求,物價因此上升(即出現通脹了)。以70年代的滯脹為例,經濟本身雖然較為疲弱,但由於供應端出現問題,包括 — (i)出現厄爾尼諾現象,令美國、泰國、澳洲、加拿大、蘇聯等經濟體同時糧食失收,蘇聯轉向北美市場搶購農產品,令全球糧食價格快速上漲; (ii)其後又爆發第四次中東戰爭(即贖罪日戰爭) ,中東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為了反制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國家,以石油禁運及調升石油價格作應對,全球因此陷入滯脹。一旦滯脹出現,因為是在經濟疲弱的情況下出現通脹,如果央行以加息應對,則有可能打壓需求,令本來疲弱的經濟百上加斤;如果不加息,任由通脹蔓延又會摧毀經濟;如果打算透過其他手段,例如行政手段處理供應端問題,又往往超出了作為通脹主要應對者的央行的權力範疇。因此,一旦滯脹出現,往往會相當難以解決,這也是為何市場對滯脹風險份外擔心及關注的原因。

為何全球滯脹風險有所上升

而在去年,由於供應鏈的問題(包括碼頭效率減低、集裝箱缺櫃等),已令全球實際供給有所減少,令滯脹風險上升(貨品生產到但不能按時交付,實質效果和供應短缺相同) 。而去到今年,由於烏俄衝突,除了導致投資者最為注目的能源價格上升外(俄羅斯佔全球產油量超過10%,天然氣產量16%,而西方的制裁有可能對俄國出口原油及天然氣造成阻礙),亦令化肥價格上升(俄羅斯是全球最大的氮肥出口國,第二大的鉀肥出口國,磷肥出口量則是世界第三大)、食品出口減少(烏克蘭是歐洲糧倉,而俄烏的小麥出口量佔全球貿易比例30%,烏克蘭玉米出口量佔全球貿易比例17%),而後兩者結合起來,則令糧食價格有所升溫,並造成潛在的糧食危機 — 如以 Invesco 德銀農業 ETF(紐交所上市,編號:DBA)作為代表,自俄烏衝突後,其價格已升了4.42%。而高油價亦增加了工業以至整體經濟的運行成本,為經濟帶來打擊,美國的衰退風險由是提升 — 作為衰退衡量指標之一的美國十年期及兩年期國債息差,已經收窄至16點子,創出近期新低,離倒掛只數步之遙(雖然有說指十年期及三個月國債息差仍維持在高位,故不用過慮,但衰退風險已有所上升是無庸置疑)。可以說,從去年供應鏈問題導致的有效供給減少,到今年的俄烏衝突推高糧食及能源價格,均導致了成本拉動型通脹(cost push inflation)的升溫,並對經濟構成一定壓力(尤其是中下游的產業),令滯脹風險升溫。

中國疫情這個變量,對全球滯脹風險帶來甚麼影響?

但另一個與滯脹相關,並同樣令人關注的潛在風險點是,中國的疫情發展及其如何應對。如果說俄烏是能源及糧食出口大國,則中國無疑是工業品出口大國,中國的出口佔國際市場份額約15%,一旦中國出現產能中斷或局部停擺,對全球工業品的總供給無疑會有影響。而隨著新冠病毒的 Omicron 變種已傳入中國,如果(i)中國的疫情有一定程度的爆發,而(ii)同時,國內政府採取包括封城或局部停擺等積極措施去應對,以求達至「動態清零」的政策目標的話(如深圳早段時間或上海目前面對的情況),則工業產出及出口無疑有機會有所減少,加劇全球供應端震蕩的問題。雖然國內政府的動員及堵截病毒能力無疑優於其他經濟體的政府,然而參考多地包括香港的案例,一旦病毒突破封鎖並進入社區爆發階段,「清零」將會變得十分困難,且需付出包括經濟停擺等重大代價。當然,目前國內各地政府仍在堅守,令病毒未能進入社區爆發階段,然而,我們必須關注一旦病毒出現社區爆發,中國有機會像2020年初一樣,透過積極防控措施以達至「動態清零」的政策目標。由於有關積極防控措施或會(i)減低社會整體產出及出口(加劇全球正面對的供給端震蕩並推高通脹),(ii)減低中國經濟增長動能(因而拉低今年全球經濟增長率)。而考慮到 Omicron 傳播率高的特性,即使能一次清零,也未必能像2020對付新冠病毒初種般一勞永逸,有機會陷入局部爆發-->局部停擺-->成功清零-->局部爆發的循環。考慮到中國作為生產及出口大國,及其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則中國疫情的發展,無疑對全球滯脹風險的高低有所影響,並需要密切注視了。

 

來源:經濟通

媒體報導
2022年03月29日
Sun Channel:港股反彈浪完成?第二季都唔睇好?買貨等幾時?

00:00 嘉賓簡介
00:22 節目開始
01:53 恒指
04:46 大市走勢
06:22 美國經濟衰退/ 債息/ 孳息倒掛
12:13 環球市況
15:11 個股概況
17:24 科技股
18:55  (5) 匯豐控股
21:12 銀行股
23:48 資源股部署
25:20 能源股部署
28:06 煤炭股/ (1733) 易大宗/ (1088) 中國神華
33:28  (916) 龍源電力  
36:54 光伏板塊
37:47 倉位部署 / (941) 中國移動
41:18 內房股/ (1918) 融創中國
43:50  (1299) 友邦保險
 

來源:Sun Channel

媒體報導
2022年03月29日
iMoney:市場動盪如何配置MPF?

百萬戶林偉雄:年輕人可更進取

本港疫情未回穩、俄烏局勢亦未見明朗,不論港股或是美股近月表現反覆,強積金回報亦再度錄得虧損,至3 月就已錄得1.6 萬元虧蝕。俗語謂「小數怕長計」,在現今大環境動盪下,一眾「打工仔」該如何部署呢?

財富管理公司晉裕集團行政總裁林偉雄,是香港為數不多的強積金百萬戶,面對風高浪急的時勢下,他則認為強積金是項長綫投資,在經濟低位時投資者不妨進取些,只要適當調配自己的基金組合,就能享受「成本平均法」所帶來的效益,即使有跌幅也無懼;同時他亦慷慨分享自己的強積金「防彈式」投資組合,或能為讀者提供參考。受到俄烏局勢、美國加息、通脹升溫影響,全球股市表現動盪;本港第五波新冠病毒疫仍未受控,各行各業均大受打擊,恒指在本月15 日更一度跌穿19000 點,成2016 年2月以來首次。

忍短綫波動 享長期成果

林偉雄坦言,近月所有基金表現都不理想,而表現最差的就屬港股,大部分港股基金跌幅達15 至20%。他表示,現時港股不只是抹走今年1 月時的升幅,更是「倒跌」,成為強積金跌幅榜的頭位。但如果想避險,「打工仔」應否避免選擇股票基金?林偉雄則不太同意,他指出,買股票不是買股價,而是買估值,現時港股的估值已比2003 年沙士疫情、2008 年金融海嘯更低,如果以市帳率去計恒生指數,現時是低於1 倍「即本身價值1 元的東西,現時只用9 亳多的價錢買,再跌的話折讓會愈來愈大,假設跌至9.1 亳、8.9 亳,每次出現這種大型的動盪市,在恐慌性拋售的市況下,很多大型的退休基金就會出手,去『撈』一些有價值的股份,所以若然是抱着長綫投資的心態,而非只考慮賺短錢,絕對可以買(股票基金)。」

目前可見不只是股票基金表現差,就連債券基金都有跌幅,近月只有貨幣基金有升幅。林偉雄表示,年初市場有波動並非受俄烏局勢影響,而是怕聯儲局加息比市場預期的幅度要高,但強積金的債券基金,不論是香港債券基金、環球債券基金,都對息率比較敏感,在加息的環境下,債券價格就會下跌。他續稱,正因為聯儲局發出給一種加息比市場預期多的訊號,所以債券價格亦有下跌,就造成今年初,除了基幣基金能夠避險之外,其他種類的基金都有所下跌。

林偉雄坦言,在強積金有限的選擇中,今年基本上都是「避無可避」,但他亦不建議一眾「打工仔」持貨幣基金。他笑稱:「如果驚到失眠,又或者是已領取長者卡人士,就可以持貨幣基金;但如果是30 至50歲人士,他們仍會持續有收入,我不太建議持貨幣基金,畢竟處於高通脹的環境下。我的話就會在低位時增加股票組合比重,在高位時減持股票組合比重,那麼在低位我就能捕捉到下一次的升浪,高位亦能避險。『力不到不為財』,只要自己多注意,有需要時調配適當的組合就可。」

那麼今年有哪些基金值得推介?MPF 的選擇算不上太豐富,林偉雄強調,現在不是合適時間持債券基金,除非是保守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不高投資者、未來3 至5 年將會退休者,或者是已退休只不過未領取MPF 者,否則其他人都不太適合投資債券基金。「因為整體加息周期已開始,所以長綫投資的人士要避。」

股債防彈組合 穩陣之選


不過他認為有一種基金例外,那就是人民幣債券基金,雖然並非每個基金平台都有,但他認為人民幣債券基金持5 至10% 也無妨。其中一個原因是,人民幣債券基金的息率稍為比港元好。「去年人民幣債券基金都有1% 回報,2020 年有4.41% 的回報,2018、2019 年雖有下跌,不過分別只下跌0.05%、0.85%,均不足1%, 而2017 年則升了2.93%, 所以整體5 年都是上升的趨勢,如果5 年的累積回報,截至去年12 月31日有7.65%。」

不過他亦強調,過去幾年人民幣都有很大的波幅,所以投資者都要考慮自己的實際狀況。

至於強積金的資金調配,林偉雄則建議「打工仔」分「資金池」和「供款部分」兩個部分。「資金池」就是已儲存的本金,少則幾萬,多則上百萬元;「供款部分」則顧名思意為投資者每月的供款。

林偉雄指出,「打工仔」每個月的「供款部分」都應該要更進取,因為愈是進取的組合,波幅愈是大,才能享受到「平均成本法」的效益。「資金池要避險是無可厚非,但『供款部分』都要避險就是非常之笨,連每月讓自己去『撈底』的機會都沒有,根本上不能享受『平均成本法』所帶來的效益。只願意在高位時去買,低位時就避免掉,那是毫無道理的。雖然我說每年最少要審視一次自己的強積金組合,但基本上這個策略是不變的,只要選擇長遠有潛力,有升幅的市場,就能交由時間讓其發展效益。」

就股票基金而言,林偉雄推介可投資環球股票基金和亞洲股票基金,如果個人對港股比較熟悉,亦可以選擇港股基金, 只要3 種即可,亦毋須常常變動。至於這3 種基金佔比是多少, 他認為不論是『433』、『442』、還是『811』都是因人喜好而異。「但如果你說100% 股票有點擔心,亦可以多添一種較穩陣的基金,如環球債券基金, 就可以變成『4222』的比重,『3331』也可以,但這種部署我就稱之為『防彈』組合。」

而林偉雄的個人強積金組合,正如他所建議般,現時其組合八成是股票基金,兩成是人民幣債券,股票債券當中,又依次以環球股票、亞洲股票和香港股票佔較大的比重。

最後,他勸喻讀者應定期檢視其強積金的狀況,「我覺得每年最少檢視一次自己的戶口,和進行一次年度檢測,是最基本對自己負責任的事,就似是每年最少都會做一次體檢。」

andyandyandy

 

來源:iMoney

 

 

媒體報導
2022年03月28日
經濟通:若美國再遇衰退危機,仍能重施故技嗎?

近期美國國債利率急升,或多或少是因為美聯儲對收緊利率政策的態度變得更為進取。然而,前文提到隨著市場對美聯儲的急進加息預期升溫,10-2年期美債息差進一步收窄,預視美國的下一波衰退或將提前到來。這裏不是說筆者認為衰退就要馬上到來,但更為憂慮的是,在今天高通脹問題仍未能解決的前題下,若再遇上下一波衰退,美聯儲又能否再重施故技?

美儲利率政策更為進取


無論是3月份的美聯儲利率點陣圖或近期官員言論,均能看出當局對未來一段時間的利率政策十分進取。從彭博利率期貨數據可見,市場對聯邦基金利率於今年年底的預期已升至2.262%,今年3月初時的預期則只有約1.30%,兩者相差接近100個基點。


當局明顯期望優先解決通脹問題


由於美國通脹問題雖要加快加息步伐以解決,但上調利率過急又會對目前的經濟增長趨勢造成風險,所以未來加息步伐的急速與否對美聯儲來說是一種兩難局面。不過很明顯地,當局是期望優先解決通脹問題,因其鷹派取態十分明顯。正正是因為這種取態,導致較為敏感的短期利率上行速度加快,引致10-2年期美債息差進一步收窄,暗示下一波衰退時點或會提前發生。


2020年的跌市時間與跌幅也較短


真正讓筆者擔心的,不是衰退於何時發生,而是美聯儲能否應對下一波衰退危機。若對比過去40年以來的股災事件,其中有三次都是在時間上與美國經濟衰退重疊,這包括2000年的科網泡沬、2008年的次按危機以及2020年的流動性問題。但筆者發現到,以標普500指數計算,2000年及2008年的股災下跌時間分別為31個月及17個月,也是較2020年股災的約1個月時間為長;而且2000年與2008年股災的跌幅,分別為51%及58%,均較2020年的35%為深。此外,若論經濟衰退時間,也是2000年與2008的相對較長。


美國股市在重啟量寬後隨即反彈


面對這種差異性,筆者認為2020年的經濟衰退與股災之所以能夠很快地解決,主要是因為與聯儲局當年的貨幣政策有關。在當年3月時,美聯儲分別把聯邦基金利率降至貼近零水平;同時重啟量化寬鬆政策,在短短3個月內,把其資產負債表從當時的約4.2萬億美元,提升至7萬億美元。事實上,當時所出現的結果是,美國衰退終結,股市築底反彈,並且在其後兩年持續領漲環球股市。因此,筆者認為當時的股市反彈與聯儲局的寬鬆政策有莫大關係。


美聯儲可能没法再重施故技


可是,今天與當年不同,當年没有高通脹問題,當時美國的消費物價指數(CPI)年率只有1.5%,而目前最新的數字則是7.9%。而由於聯儲局深明其寬鬆貨幣政策只會讓通脹問題繼續惡化下去,若然美國在通脹問題仍然高居不下的背景下再一次面對衰退危機,當局將很可能没法再度像2020年的那樣使出減息買債絶技,以救助經濟與股市,這正是筆者的憂慮所在。故此,在投資策略上,投資者應更為關注美國的經濟數據與流動性情況,以評估衰退可能性;同時可考慮提升部分現金水平或配置受惠去全球化資產如資源、能源、糧食或半導體等資產以作平衡組合配置之用。

 

來源:經濟通
 

媒體報導
2022年03月22日
星島日報:永恆組合表現回顧

近期市況波動,筆者開始重檢以往做下的各種長線實驗組合,包括曾在本欄和大家提過的「永恆組合」(permanent portfolio)。

這種組合的做法相當簡單,將資產平均配置在四種資產類別中,分別是短期國庫券、長期國債、黃金,及美股,然後每年再平衡一次。筆者在2017年12月31日時設立了一個永恆組合,用的工具是美國上市的 ETF,分別以BIL(SPDR1-3個月國庫券ETF)來代表短期國庫券;TLT(iShares 20+年公債ETF)來代表長期國債;GLD(SPDR 黃金ETF)來代表黃金;及VTI(先鋒整體市場指數基金)來代表美國整體市場股票,那結果又是如何呢?


出乎意料地,縱使近年環球市場變幻甚多,發生了新冠疫情、中美貿易戰等事件,但永恆組合的表現比想象中要來得好。除了運作的第一年(2018年)是-3.27%外,其餘2019年、2020年及2021年分別升14.38%、15.07%及3.44%,截至2021年底,組合的累計回報達31.68%(恒生指數同期-21.8%),而截至上週五,組合的累計回報亦有27.79%(恒生指數同期-28.43%),和近年屢受折磨的港股相比,分野便十分明顯了。


那為何永恆組合可以做得如此不俗呢?經過歸因分析,四隻ETF中,貢獻最大的是代表美股的VTI,雖然佔比只是25%,但累積下來為整個組合貢獻了接近一半的回報;回報第二高的是黃金,基本上貢獻了整體回報的33%;而長期國債,則是貢獻第三大,但已只佔整體回報的約13%,而短期國庫券由於低息環境,基本上就和持有現金沒分別,只是減低了組合的波動性。所以,計算下來,永恆組合所以能獲取不俗表現,主要是和股市部份配置在美股有關 — 自成立日至上週五,代表美國大市的VTI上升了64.1%,而恒指同期下跌了28.5%,中間差距92.6%,這也反映出資產配置的重要性了。

欄名:理財有道
作者:晉裕環球資產管理 投資組合經理

steven
 

媒體報導
2022年03月21日
經濟通:美聯儲將面臨更大的兩難局面

美國聯儲局在今年3月份會議上決定展開自2018年以來的首次加息,市場似乎受樂於是次的25個基點加幅,因為當晚標指升了2.24%,納指更上升3.77%。筆者認為更為推動大市上漲的其中一個關鍵原因是聯儲局官員在利率點陣圖上對利率走勢的樂觀推測。縱然如此,在高通脹配合去全球化的背景下,美聯儲政策將面臨更大的困局。

進取的利率調整步伐反映當局官員樂觀


從三月份會議公佈的利率點陣圖中可見,官員們對今年年底的利率預測中位數是1.875%,若以是次會議加息後的利率中位數0.375%及每次加息0.25%計算,今年應還會有6次加息的機會,是為進取的加息步伐。
然而,重點是其在2023年年底的中位數是2.75%,意味當局在2023年仍會進一步加息3至4次,然後利率中位數在2024年則會平坦了,而長期利率中位數亦回落至2.375%。若然當局真的在2023年繼續進行加息的話,這將暗示了聯儲局官員認為美國的增長週期仍可至少維持至2024年年初,因此可以理解為這些官員對美國經濟前景仍然有信心,同時為美股目前的相對強勢合理化。
儘管如此,筆者認為各位投資者仍然不要掉以輕心,因為美國的經濟增長週期或將更快到達尾聲。


美聯儲原先可以透過採用較為進取的緊縮政策


從彭博數據顯示,約在年初時,市場經濟師對美國未來4個季度的GDP年增長估算中位數為2.9%至4.3%,相較美國近20年以來的平均值1.9%高出了個百份點,反映經濟增速強勁。因此,在面對美國創下近40年以來新高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來說,美聯儲原先可以透過採用較為進取的緊縮政策,以壓抑其高通脹問題。
但不幸地,俄烏衝突在今年二月份爆發,並進一步演化為戰爭。由於俄羅斯與烏克蘭及北約國家仍然存在深層次矛盾,預期危機亦將難以在短期內化解,加上在多個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發動了制裁,環球貿易及經濟層面將會進一步受到打擊。


俄烏局勢升級限制了美聯儲政策


因此,原先市場對美聯儲三月份的50點子加息預期,急速降至25點,這反映了因俄烏局勢升級,繼而影響了市場對美國增長前景的看法,最後導致美聯儲的加息預期出現放緩。從近期大幅抽升的美國通脹再平衡利率情況可看到,市場開始對美聯儲的政策信任度降低,因為急進的加息步伐政策將面對更大的困難,亦即是筆者提到的政策兩難局面。


指標顯示美國或有機會更快面臨衰退危機


在經濟增速預期反覆減弱下,美國國債孳息率曲線出現持續平坦化,以10年期與2年期美國國債息差為指標,目前指數已降至約20個基點,十分接近零水平。市場普遍會以這個指標來預視未來出現經濟衰退的可能性,因為過去4次美國衰退前均曾出現這個指標跌破零水平,亦即是出現孳息率掛情況。
總的來說,筆者認為聯儲局對未來經濟前景的觀點或會有點樂觀,儘管要克服高通脹問題,但若果真的加快進行政策收緊速度,美國經濟或在未來某個時點吃不消,也會加快步入增長週期的尾段,從而讓股市出現下跌危機,投資者應要加倍小心。
 

來源:經濟通

媒體報導
2022年03月18日
TVB智富360:專家深入淺出解碼

報道最新財經消息,貼市跟進港股走勢,聯絡專家深入淺出解碼,為投資增值做好部署。每日又設小專題,教授投資知識、分析資金流向,並拆解股壇有趣現象。

 

來源:TVB

媒體報導
2022年03月17日
星島日報:疫情、俄烏、滯脹風險

在本期,我們希望能和大家簡談,新冠肺炎於中國可能不受控,為何會令全球滯脹風險提升。

所謂滯脹,意思是低經濟增長和通脹同時發生。一般情況下,滯脹發生的前提,是要供給端出現了問題。以上次發生滯脹的七十年代為例,當時在石油及糧食危機的背景下,資源及食品的價格均大幅上升,同時戰後重建對經濟的拉動亦逐漸消失,供給端的震蕩(石油及糧食危機)加上需求端的疲弱疊加起來,便出現了滯脹的問題。而滯脹所以難以解決,主因是常規的貨幣及財政政策,如減息或財政刺激,主要均是針對需求端,而滯脹問題的根源往往是來自於供應層面 — 如七十年代的滯脹,是因為伊朗革命及兩伊戰爭導致石油短缺、通脹升溫,經濟亦因而受創,但央行若用常規政策應對,如加息壓通脹,則疲弱的經濟反會受損;如財政刺激救經濟,則通脹會火上加油。因此,滯脹一旦出現,將是相當難處理的經濟問題。


在中國今年發生疫情之前,全球本已在面對滯脹風險 — 去年,全球供應鏈問題(缺櫃、船期延誤)令實質供給減少,加上前年全球資本開支不足,令2021年產能增加有限,導致通脹升溫;今年以來,俄烏衝突令俄羅斯受到制裁,且出口遇阻,而其作為全球三大產油國,除原油產量佔全球產量超過10%,亦是商品出口大國(包括食品的上油化肥),俄國的出口遇阻亦令資源價格急升,除了加劇通脹,亦增加了下游工業的成本,令經濟衰退風險增加;而中國作為出口大國及全球主要經濟體,一旦疫情爆發,而其又採取如封城的清零政策,則無可避免導致整體產出減少(進一步加劇供應端問題,推高通脹),而其經濟亦會轉弱,對全球經濟拉動有所減少,加劇了衰退可能,加起來則是令全球滯脹風險提升了。

欄名:理財有道
作者:晉裕環球資產管理 投資組合經理

steven

Subscribe to 媒體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