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前在十月底的外部文章,笔者提及认为内房行业应已见了政策底,融资端亦会逐步转好,但市场底仍未见到,要待销售数据出来才能确认。在过往两周,市场经历了一定波动后,近日逐渐传出各种好消息,包括官媒发声维稳、银行放松融资、传言国家放松对房地产限制等,那现在是买入时机了吗?分析又应如何去做呢?
内房债买入时机已经出现
先说结论,是的,我们认为内房债券现在已到了买入时机,当然不是指所有内房债均可买入,但只要是信贷质素相对较佳的,我们认为已出现买入机会。执笔时为周五(11月12日),在早两天的时候(11月10日),笔者认为当时报价约在94元,持有到到期孳息率约19%,绝对回报约10%,并将于 2022年7月到期的碧桂园债券,最为值博。而在周四周五,债券价格整体大反弹(对不易拿到报价的读者,一个捷径是可查看 Premia Partner 的中国房地产债券 ETF,股票编号为 3001),碧桂园的价格也随之上升,值博率因而有所减低了。对笔者而言,由于本来就持有易居 2022 年到期的债券,故此不想再买跟内房相关的板块去增加曝险,故此选择按兵不动。但如果是本来没有持仓的话,从笔者的角度,由于内房债最坏时间相信已接近尾声,笔者认为易居2022年4月到期的债券(现价接近85,孳息率47.7%,持有到期绝对回报约 21%),或是2022年6月到期的融创债券(现价约89,孳息率接近30%,持有到期绝对回报约16%),以目前孳息率计算,均属具值博率及可以买入之列了。
债券投资须综合考虑
针对债券投资,我们一向认为不应只靠财务指标去判断偿还能力,因为财务指标只能反映片面的事实,但不能反映真象的全部,这次的内房债风暴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比方说国内政府订下的三条红线,即(i)房企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不得大于70%;(ii)房企的净负债率不得大于100%;(iii)房企的「现金/短期债比」不得小于1,均是从财务指标角度出发去判断房企的杠杆率。但从此次债市危机可见,触碰红线的数量和会否违约并没有太大关系。以佳兆业为例,有关企业的流动性已出现了明显问题,但从三条红线的角度看,它一条红线也没有触碰到,属于绿档。只触碰了一条红线,属于黄档的花样年亦违约了。而另一边厢,富力地产虽然触碰了全部三条红线了,处于红档,但到现在还在经营,且相信在年底前都不会违约,可见财务指标只是其中一个考量因素,并不可完全依赖,尤其是在内房这种存在分析盲区(如表外负债程度)的行业。进一步而言,如果分析内房行业,我们认为务须找到其核心特质,包括(i)内房属政策敏感行业,故此政府的取态务须关注(这也是为何本栏在6月时便指出不应沾手恒大,因而避过一劫的原因),(ii)内房和银行一样,均属高度倚赖外部信心去经营的行业,因为融资端失去信心便会抽贷,这对高负债的内房来说是难以承受的;消费端失去信心便会影响去货,对依赖高周转模式经营的内房行业也是难以承受的;因此一旦信心逆转,务必不能低估内房抛售资产自救的难度;(iii)如各行各业一样,管理层的诚信和质素相当重要,而如内房般存在不少表外负债,财务分析上具有盲区的行业,在选债上更需要透过慎选管理层来争取安全边际,以应对相关风险,某家意外违约的内房企业(不具名了)即是一例。倒过来说,例如融创,虽然我们没有持有其债券,但由于相信其团队能力较为优秀,即使风雨飘摇,我们还是认为其能挺过去的机率是较高的我们认为,在掌握了以上行业的特质后,再作财务计算,才有其实际意义了。
來源:香港財經時報